三、发展民政民生保障事业
(一)健全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居民,以机构福利服务、社区福利服务、慈善公益服务、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内容,以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为主要对象,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机构、社会、家庭相协调,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度普惠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1.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基本覆盖。鼓励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区域、城乡社会养老服务均等化。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机构床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以上;优化床位布局,国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优先满足失能(智)、半失能(智)老人所需。积极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每百名老人平均拥有床位数3张,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50%。健全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省、市、县(市、区)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老年人养老护理补贴制度、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按需分类提供服务,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实施养老机构政策性公共责任保险制度。到2015年,全省30%左右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养老机构和10%的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星光老年之家”达到省定示范标准。
2.健全孤残儿童福利体系。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全省11个市和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均建有一所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提供养育、预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支持等综合服务。异地扩建浙江民政康复中心,使其成为全省养老康复和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科研中心。发展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健全以残疾儿童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工作站为骨干、儿童福利机构和专业性残疾人康复机构为示范的社区康复教育训练体系,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完善孤残儿童保障制度,建立孤残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集中养育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的70%、分散养育标准不低于集中养育标准的60%。切实提高孤残儿童医疗保障水平,按规定解决孤残儿童医疗费用。逐步扩大“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覆盖范围,力争完成10000名孤残儿童的康复治疗任务。
3.推进残疾人与精神病患者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建设,加大康复辅具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充分发挥民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作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继续实施“福彩助我行”行动,为符合条件的肢体残疾人员免费安装辅具并提供相应的康复服务。加强精神病患者福利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疗养院、温州市精神病院等建设。到2015年,全省精神病人福利床位数达到5000张,基本满足“三无”人员、复退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和特困精神病人的收治需求。健全精神病患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精神病患者居家服务补贴制度,培育相关社会组织,建立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等多项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体系。
4.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大力发展慈善公益类非公募基金会,加快培育覆盖到乡村、社区的慈善组织网络。探索制订慈善组织行业规范,推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度。全面推动慈善救助项目化,重点加大安老、助孤、扶残、济困、赈灾、助医等项目的扶持、资助力度,并逐步向其他社会公益领域拓展。进一步健全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深入开展“对口援助”、“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活动。创新慈善超市组织形式,健全布局合理、运行良好的慈善超市网络。
5.促进福利彩票事业与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福利彩票发行机构自身建设,确保发行安全健康。稳步扩大站点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电脑福利彩票和网点即开票竞争力,力争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全面建立“中福在线”大厅,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福彩销售量和公益金筹措额年均增长10%以上。加快推动社会福利企业立法,完善扶持福利企业发展相关法规政策,实现福利企业稳步健康发展,促进残疾人集中就地安置和转移安置。严格福利企业资质管理,加强行政监督,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全面推进社会救助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立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体系,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组建专业收入核定工作队伍,建成面向城乡低收入居民、多部门协作配合的收入核定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规范基层低保管理服务,健全基层低保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平均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现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不低于城镇平均标准的75%。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确保因突发事件致困的群众及时得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