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要突破传统办馆模式,适应公共文化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要把“音乐欣赏、展览展示、沙龙演讲、报告讲座、培训辅导”等活动纳入常态服务项目。博物馆要积极开展讲座、培训、巡展等文化活动。文化馆要增加图书阅览、电子阅览服务功能,让参加活动的群众有更多的选择。
4.打造一批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要培育打造一批“领导重视、设施完善、活动丰富、队伍健全、成效显著”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带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四)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
1.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形成市级分中心、区市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基层网点建设,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展到每个村和社区。
2.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镇(街道)和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其中市一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不低于50台、区市级不低于30台、镇(街道)级不低于20台、社区级不低于10台。
3.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加快对全市图书、艺术、美术、音乐、文博、书画等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市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各区市图书馆也要加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4.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广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市、区(市)公共图书馆实施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实现通借通还。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加强公共文化人才引进。以更宽的眼界和思路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对符合我市急需紧缺高层次引才计划的优秀和特殊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结构,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0%,区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逐步实行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和晋升制度,鼓励文化干部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认证。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实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确保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行政村和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建设,对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