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加快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其在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电子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等方面上新台价,形成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技术。
(三)突出发展面向本地优势产业的服务业
围绕家电、陶瓷、塑料、纺织、服装、家具、花卉等本地优势产业发展服务,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
1、研发服务业。大中企业要组建自己企业工程技术开发机构,除为本企业服务外,要逐步发展为本行业其它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运用工程技术中心的工程化、系统化、配套化研究开发优势,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发展行业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创新中心),通过中心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共享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技术贸易、创业孵化、科技评估等服务机构,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设立为高科技园区服务的技术机构。
2、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良种繁育供应、技术指导、农机服务、流通和加工社会化服务。各镇要建立集试验、推广、培训一体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改善推广服务手段。建立以区为单位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建立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确保市民吃到放心农产品。
3、金融服务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国际竞争、具备高效服务功能、具有防范和处理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积极筹集资金,支持生产和建设。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的合作。提高资产质量。
4、会展服务业。发展多门类、辐射广的现代化会展。利用会展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定期举办陶瓷、家电、家具、花卉、内衣、装饰布、童服、木工机械等博览会,提高组织策划水平,形成若干会展品牌。在展馆建设上,要将国际标准的展览空间、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融于一体,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会展中心。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
5、担保服务业。根据实际情况应逐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同时要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相性融资担保,推动民营行业组织组成互助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应以民间担保机构为主,开展商业性担保业务为主。
6、咨询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咨询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审计、资产评估、财务顾问等各类服务。积极发展法律服务,扩展服务领域,注重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大力发展设计、市场调研、信息技术应用咨询等服务。树立服务品牌,提高公信度。
(四)大力拓展社会居民生活服务业
1、居住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广州到佛山段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经济适用型住宅,着力发展价格适中的舒适型住宅,打造一批名牌住宅小区。控制零星、分散以及单体楼建设,鼓励农村兴建农民公寓。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规范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提高管理水平。培养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
2、零售餐饮服务业。加快推进商品流通现代化,用现代流通方式改组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在石油、医药、家电、家具、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装饰材料、汽车等行业广泛推广连锁经营。建设相对集中、高品位、具观赏性和休闲的商业街、步行街,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小铺。利用我市精良烹饪技艺、丰富食谱、茶楼食肆林立,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扬名“食在佛山”。积极拓展零售餐饮配送服务。
3、社区服务业。建立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全市要普遍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学校。完善社会福利机构,大部分社区有老年服务、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做好社区福利与公益、教育、文化、法律、退休人员与外来人员管理等服务。发展各类以便民利民为主的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业。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开通“佛山社区服务热线”。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提倡和鼓励社区资源共享。
4、旅游服务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加大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努力将佛山建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城市商务度假和美食购物并重,集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服务、会议旅游于一体的直接旅游目的地。改造提升西樵山、南国桃园、三水云东海、三水芦苞、均安度假区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祖庙历史文化博览区、高明“明园”风景区,计划开发三水大南山旅游区。主要景区要逐步达到4A级旅游区(点)。提高商务酒店档次,改造提高低档次酒店,发展度假酒店。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组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融合广深珠旅游组团,营造旅游大环境,提升佛山整体旅游形象。
5、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以狮山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建设佛山大学园区。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发展。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建立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络,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发展音像业、演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为依托的全民保健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打造中医骨伤医疗服务国际品牌。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开拓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群体培训等体育市场。规划建设高水平体育场馆,承办第12届省运会。
6、公用服务业。建立统一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建设佛山、南海、三水、高明等客运枢纽站和一批镇客运站。配合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发展我市轨道交通,2006年开通广佛地铁。区域中心建成完整天然气管网,全面使用天然气。大力拓展环保服务,兴建各类城市公园,完善园林绿化服务。
7、汽车服务业。逐步发展和完善汽车服务体系。发展集汽车销售、汽车维修、配件供应、信息反馈于一体的专卖店。拓宽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性汽车城,完善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汽车租赁服务,合理规划停车场。
五、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