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要充分发挥我市体制、资本、产业、信息、人文、地缘等优势,有效整合“三江五岸”(注)的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外源性经济。一是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和渠道。从吸引外资扩大到吸引国内外的各类资本。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渠道。二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在大力引进港澳台资本的同时,重点吸引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将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其他知名企业;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外来资本参与公有企业的资产重组;重点推进合资、合作经营,提高我市企业的参与程度。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组织和参与各种大型综合性招商会,同时更多地开展网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和行业主题招商等。四是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把招商引资与鼓励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整合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源泉,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引导我市巨额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多地投向经济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要引导民间资本走“五个结合”的路子:一是同外资相结合;二是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三是同改革、改组、改造公有企业相结合;四是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五是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相结合。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鼓励、扶持和引导,认真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从家族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守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政府由简单放开向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转变。努力促进一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资本营运等方面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力军。
(八)坚持环保优先,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工业的文明化水平。切实转变工业污染防治的观念和方式,从过去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各种工业污染,减少和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逐个落实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结合珠江水系治理,加快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和水道沿岸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工业发展与“蓝天、碧水、绿地”的环保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烟气脱硫、除尘、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装备、环境在线测试仪器仪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各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九)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现产业强市,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一是积极发展经理人市场,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为企业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期权期股制。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市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对高新技术企业急需招聘的人才要采取倾斜政策。加强高级技工的培养,以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纲要》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要实现产业强市,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做到“五破五树”: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满足感,树立干大事业、求新发展、力争上游、不断开拓的创造精神;破除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树立不怕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大无畏精神;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树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破除强调客观条件差,怨天尤人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破除一手软一手硬的片面认识,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观念。各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根据各自的职能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把《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注:珠江、西江和北江三江流经我市,而珠江的北岸在广州,故称“三江五岸”。)
附件三:
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10)
服务业(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佛山建设成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稳定发展,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取得重大突破。
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433.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6%,比1990年上升1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4.7%,农村乡镇劳动力中服务业从业占31.8%。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我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我市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总量规模不足,与广州、深圳差距较大;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有待开拓;区域资源整合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区域服务功能分区不明确,区域中心在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功能不强;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