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要以顺德伦教、杏坛镇,南海九江镇及禅城南庄镇等的鱼塘高标准整治为样板,统一规划,分期推进,全面开展鱼塘整治改造工作,争取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全市鱼塘的高标准整治改造。
3、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妥善解决畜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限制污染型项目的上马,加大治理现有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对治理无望或没有治理价值的污染企业,要坚决淘汰,消除后患。
4、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严禁滥征乱用土地。依法保护山林资源,搞好植树绿化,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九)切实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的巩固和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要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我市财政实力较好,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可靠的财力保证。各级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条件,运用好“绿箱政策”,建立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配套制定相应的农业投入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各级要按照省人大的决议和省政府的决定,确保财政安排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保持在财政支出的12~15%。财政投入重点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园区等,确保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农村稳定的重要措施。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规范的、严密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防止资产流失;积极探索资产运营和产权流动的新路子,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三要加快提升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加快农村管理信息化步伐,把农村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四要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五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退休、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等问题。要努力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确保到2006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人口覆盖面达到90%以上,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六要切实做好扶贫奔康工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帮扶力度,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加快欠发达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尽早改变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平衡发展。七要在城镇化的地方,切实抓好“村改居”(村委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推进城市化社区管理。
附件二:
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1~2010)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佛山要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的战略部署,使我市成为广东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市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687.89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工业增加值590.2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0.5%。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国内的情况看: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进程不断加快;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争夺发展的制高点,各国都加快了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步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生产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体制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我市的情况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佛山要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成为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佛山人民的重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佛山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我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制度五大优势,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05年,我市工业要实现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总量大、效益好、后劲足、结构新、素质高的发展特点。主要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049亿元增加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76亿元增加到880亿元,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2006-2010年间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达1500亿元,2006-2010年间年均增长1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品结构方面,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8%。在技术结构方面,到2005年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由目前的57家发展到100家,各专业镇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在组织结构方面,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力争年产值10-30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到30家,30-100亿元的10家,100亿元以上的6家。在区域结构方面,重点建设好九大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0.18平方公里(见附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