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农民的科普教育。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各种农民乐意参加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快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围绕建设第三大城市及实现信息化的目标,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建立一个动态的、计算机管理的、能够提供农业生产情况、农产品市场情况、农村经济情况的综合农情数据库,尽快完善网络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应用农业监督、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及参与宏观调控服务等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传输系统,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提高我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五)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提高我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要落实如下措施:
1、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根据我市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有区域、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
2、大力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各地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联结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区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到市外甚至省外开发种养基地,发展外延农业。市及各区要参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及扶持措施,各级财政要拨出专款给予引导扶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龙头企业中的龙头,也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各地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给予扶持;要通过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增值;要努力创立优质品牌、绿色品牌,建立加工、销售与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4、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争取2005年全市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到5个以上,2010年发展到10个左右。同时,要努力发展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对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出口,大力开拓欧美等地的远洋市场,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根据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按照“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的要求,科学制订规划,认真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要以设施农业、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成套机械及配套设备,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农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努力建设优势产业突出、农科水平先进、流通加工发达、信息应用普及、生态环境优化、经济效益良好的现代农业经济新格局,确保如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切实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新路子,把农业现代化建立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现代管理、现代营销等基础之上。为此,要像搞工业开发区一样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市及各区要分别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分步推进建设。示范园区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要好,配套完善。建成的示范园区起码要具有五大功能:一是体制创新及科技的试验、示范功能。二是辐射、扩散、转化科技成果功能。将比较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种养模式和优良品种在面上推广。三是培训、教育功能。既培训农业干部和农民,又可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四是生产功能。园区内要汇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农业企业,实行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收到好的经济效益。五是观光旅游功能。可以作为旅游农业,让市民体验田园风光。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搭起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民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速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七)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市要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幅度减少农民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因此,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二要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加强规划,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三要搞好“城中村”改造。加强“城中村”改造规划,兴建农民公寓,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加快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树立“水利第一”的思想,增强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扎扎实实抓好水利建设,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重点加快堤围的达标建设和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确保安全渡汛和农业旱涝保收。
2、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改良土壤为重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以中央和省财政投入为主的。项目自1998年在我市开始实施以来,已扩大到南海、三水、高明三区8镇,累计投资1.1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治理农田面积18万亩,其中高标准整治农田3万亩。经过整治,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各地要结合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力度。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改造,分步推进,争取在规划期内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110万亩农田全面进行治理改造,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