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四、主要任务

  着力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层次,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中加快构建海洋强市。

  (一)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将广州港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华南地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广东省能源物资及原材料重要中转港。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体系,健全港口集疏运网络,构筑江河联运、江海联运系统,以广州港为核心,构建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相互衔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港口运作效率。

  加快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建设外贸集装箱干线港。重点推进南沙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新沙二期工程和南沙江海联运码头一期工程建设,适时启动南沙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建设大宗物资中转码头,实施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和南沙散货码头工程。加强航道、锚地及港口支持系统建设,实施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广州港小虎作业区航道工程,推进大岗-龙穴、白坭、洪奇沥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锚地规划建设。

  构建高标准海堤防灾体系。加固堤防,提高现有海堤抵御风暴潮能力。加强自白鹅潭感潮河段到黄埔港新港区的珠江堤岸建设,按200年一遇标准建设、加固海堤;按100年至200年一遇标准建设重大临海工业基地、重大用海项目海堤;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农田、海水养殖场海堤。

  建设从黄埔到南沙二十一涌的滨海绿道,串联登峰观海、休闲渔业、海岛风光、沙田景观、红树林、海滩、滨海湿地等滨海旅游资源。实施环岛绿道工程,重点修复、培育和建设红树林;实施沿岸绿道工程,建设各海洋产业组团之间和产业带之间绿道。

  (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壮大三大优势海洋产业。

  (1)港口现代物流业。

  加快港区建设,逐步形成内、外贸集装箱运输相对独立的码头系统,加快大型集装箱作业区建设,逐步开辟远洋航线,提高外贸集装箱直达运输率,确立广州港在华南地区的外贸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地位。

  加快成品油中转运输系统、煤炭接卸与转运系统、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粮食中转储运系统的建设,成为广东省能源物资、原材料重要中转港。

  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推行国际集装箱船舶“在港零待时”,入境船舶随靠(停)随开工装卸,出境船舶装船作业结束即可离港出境。降低物流成本,为国内外物流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全程物流服务,努力将南沙保税港区打造成泛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物流核心港区。加快推进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形成现代物流电子交易平台。

  (2)海洋船舶工业。

  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LNG(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的关键技术;提高船舶装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

  强化船舶配套工业体系建设,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形成总装、配套、加工与合作的产业链。充分利用广州市产业基础优势,加强船用配套工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组织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支持关键船用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高关键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加快推进中船(大岗)柴油机项目,建设国家级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基地。

  坚持发展绿色船舶工业,鼓励船舶工业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实施清洁生产,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修理、拆卸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推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

  (3)滨海休闲旅游业。

  整合现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海上一日游、海上垂钓、游艇旅游、海岛游等现代海上旅游项目,加快高端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滨海健康休闲业,构建以满足国内外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为主的高端国际医疗城,打造粤港澳居民共享的区域休闲游憩中心。构建贯通黄埔、番禺、南沙长达400公里的滨海绿道网,打造独具特色的绿道-岛-水上森林景观。充分挖掘南海神庙、南湾水乡等滨海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辟特色风情海上丝绸之路游,规划建设海事博物馆,丰富滨海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广州海洋文化魅力。发展海岛游、珠江游、珠江沿岸文化史迹游等广州知名旅游品牌。打造富有岭南风情的渔民新村、滨海疗养、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度假旅游景区。推动邮轮经济发展,依托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黄埔临港商务区和后亚运优势,在南沙、黄埔和番禺建设国际邮轮码头,重点将南沙建设成为国际邮轮母港,使其成为世界重要邮轮航线的著名节点。

  2.培育三大新兴海洋产业。

  (1)海洋生物医药业。

  研究孵化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前景的海洋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和健康制品。依托海珠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加速海洋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海水综合利用和现代渔业。

  加快推广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围绕钢铁、造船、电力等一批高耗水项目建设,推进以海水冷却为主的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引导临海企业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加快广州远洋渔业集团等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发展远洋和大洋渔业,开发和引进捕捞加工一体化、配备超低温冷库的大型远洋渔船。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发展工厂化养殖,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实施养殖苗种工程,培育水产养殖名优品种与高附加值品种,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倡导健康生态养殖方式。

  打造全国海洋水产总部经济园区,形成海洋水产的“广州价格”。建设集水产、海味、冻品、展贸、美食一体的大型实体市场,打造运输体系完善、全国最具规模的国际海洋水产交易中心,建设以冷链物流为核心并集运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现代远洋渔业物流体系。建设数字展贸平台和交易服务平台,设立采购驻点中心、一站式办证中心、食品安全监测中心,实现水产流通业的高端化、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3)海洋现代服务业。

  发展与我市海洋特色产业相适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洋会展业。依托我市主要港口和临港工业基地,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各类物流和配送中心,形成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构建以港口物流为主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企业,提升海洋服务业水平和竞争力。加快海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海洋生物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提供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配套服务。加强海洋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网络、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推进海洋信息化进程。尽快启动南方(广州)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一个核心节点,建设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

  (三)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优化配置全市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海洋科技优势力量,搭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省及我市涉海科研平台,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我市与国家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海洋技术合作,强化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功能,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鼓励市内高校、科研及检测机构创建服务企业、产业的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海洋科研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关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我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企业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主动将科技创新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相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加强海洋科技的重点攻关。以促进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为重点,开展海洋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先进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深海科学、海洋环境与灾害防御安全保障体系、现代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在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围绕我市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海洋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材料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力争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知名产品。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