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二五”经济技术协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十二五”经济技术协作的重点工程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协作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协作发展的共识,将长株潭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扩大到环长株潭城市群。加强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在基础设施建设、湘江综合治理、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三网融合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大协作力度。将环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典范和全国区域科学发展典范,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同治同护,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的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其在湖南崛起乃至中部崛起中的带头作用。
  (二)大湘西---武陵山协作工程。贯彻落实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0年)》,发挥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跨省协作平台作用,引导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和常德市石门县、桃源县等地区加强与湖北、重庆、贵州相关地区的省际协作,共同研究制订交通、产业、旅游、科技、环保、商贸、信息等专项合作规划,积极探索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和加强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合力推动三省一市武陵山经济协作K整体联动发展。探索建立以环长株潭城市群较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工作机制,引导两个区域间加强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协作。鼓励广大湘商参与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开发建设,帮助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特色产品“山品出山”支持大湘西一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构建以文化旅游、现代中成药、食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湘南对接粤港澳协作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抓住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与粤港澳的全方位对接融合。研究把握粤港澳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结合湘南地区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主动融入粤港澳产业体系。构筑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设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着眼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营造更加良好的开放环境,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银企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湘南开发开放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环洞庭湖区协作工程。促进湖区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经济协作,共同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大对洞庭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先进技术保障下,在生态环保约束下,合力做强林纸一体化、精纺、化工、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联手湖北荆州,抓好环洞庭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争取国家重大项H,以项目带动产业协作及优化升级,实现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四流”一体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行政互动、机制推动、交通拉动、项目带动”的格局。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使其成为我省大宗商品进出口的重要通道。加强与长江沿岸地区的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五)对接央企产业协作工程。湖南与央企的合作,注重由转让控股权为主向着重推进与央企在资源、项目、要素、市场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转变;由引进央企与我省传统产业对接合作向着重引进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及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变;由引进央企投资建设单一项目向着重引进央企投资建设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转变;由引进央企单一产业项目向着重与央企产业链条衔接、打造产业板块和央企区域总部转变。注重培育对接央企的内生产业配套能力,完善机制、提升产业、调整结构,引领“四化两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