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的结合,积极推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北京体育业的现有基础,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体育休闲设施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推动北京文化体育休闲和消费市场的升级。
  (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
  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整合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康体保健、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增强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多元化、多层次供给,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培育壮大旅游业。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链条、优化旅游品种、拓展旅游市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开发完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积极推进密云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八达岭印象长城、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园博会等一批重点旅游集聚区建设。
  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交快速通勤网络、改善公交换乘条件,实现居民便捷出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再生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供热网和城市电网,提升水电气热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社区公共体系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提升消费服务水平。着眼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优化生活服务环境,扩大消费服务。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业态。提升餐饮、酒店业发展水平,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新手机报、手机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通信增值业务,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完善就业推介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保健、家政、托幼、养老、修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合理引导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业,扩大租房消费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培育新兴消费服务。着眼于国际人才之都建设,增强高端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引进专业化、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机构,鼓励医院与外资或民营资本联合成立健康管理机构。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发展留学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高端职业培训服务。发展公司制家政服务业,提供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级管家等高端服务。举办文化交流会议、高端商务沙龙,加快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国际社区,满足国际文化交流需求。
  (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
  发展与首都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满足首都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
  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就业增收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资本化、规模化、园区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强食品安全、质量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推进食品饮料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推进服装家纺业向以研发设计为先导的高端业态发展,加快北京“时尚之都”建设。研发高品质、数字化、环保轻型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印刷包装业高端化发展。以满足首都特大型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为目的,推动工艺美术、家具家装、文体用品等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培育壮大品牌。
  (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按照“绿色北京”发展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在京发展,加快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整体搬迁,制定石化、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低端业态的规范管理。

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


  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坚持内优外拓、梯度布局、专业集聚、区域协同,推进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功能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产业新区,引导产业对外辐射发展,构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以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的公共设施为基础,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央企和民企总部集聚,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主品牌和自主发展,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率先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
  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发展需求适度扩大空间规划范围和调整空间布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2015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市级统筹和决策。依托“1+6”系列新政策,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等试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计划”,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