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推进能源、水利、通信等设施建设。按照“两型”要求,着力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依托岳阳、长株潭管道枢纽,构建覆盖城市群中等规模以上城市的油气运输管道网络体系。重点支持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科学发展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以长沙特高压交流枢纽站和湘潭直流枢纽站为依托,打造500千伏双环网。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5年内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村电网。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太阳能、地源热能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建设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突出农田水利、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大型灌区和泵站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等工程建设,抢抓湖南省作为全国水利改革综合试点省的机遇,加快推进全省水利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稳定多元和持续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快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信息网络设施,率先建成高速信息城域网。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逐步完善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经济与科技、社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国际通信网络设施建设。
七、着力改善民生
1. 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扩大就业、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政策,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筹做好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省城镇净增就业人数300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以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9+2”免费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工程建设,重点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宽户籍限制,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500万农村人口市民化。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2. 创新优化社会管理。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党委、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健全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推行村(居)事务准入制度,构建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和社区综合治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村改社区工作。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综治工作、信访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
八、突出示范引领
1. 推动示范区改革发展。坚持以“两型”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和发展为重点,推行部省共建、省市共建、市企共建、中外共建等模式,大力推进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和郴资桂示范带等建设,努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区和新的核心增长极。着力构建“两型”主导产业。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和产业,严格把好产业和企业准入“门槛”,率先形成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的示范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每个示范区形成“两型”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础先行、功能配套、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原则,加紧建设一批道路、供水排水、能源供应、信息传输、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广运用“两型”理念、技术、产品,打造“两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展示区。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重点推进大河西先导区坪塘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工程,提升岳麓山、常德柳叶湖等景区的生态旅游和服务功能;推进云龙示范区清水塘地区战略性改造;切实保护昭山示范区“绿心”资源,打造国际水平的生态经济区和高端服务区;加快建设天易示范区株洲湘潭两市的绿色空间隔离廊道;加快实施滨湖示范区松洋湖生态治理工程。创新示范区工作机制。建立益阳鱼形山等“两型”特色区域中心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示范区统计工作,建立示范区总体统筹调度、目标任务和风险评估、工作纠偏和年度考核评价等机制。
2. 实施“两型”示范创建工程。开展以“两型”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民生发展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工程建设,以及以“两型”生产、生活、消费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全面体现“两型”要求,通过规划设计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建设、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率先形成好的思路、机制和做法,加强总结推广,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形成200个左右示范作用较强的示范单位以及100个“两型”建设模式。开展“两型”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活动,搭建示范推广平台,出台“两型”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积极研究开发和遴选一批“两型”技术产品在试验区乃至全省推广。组织开展“两型”技术产品进万家活动。探索建立面向“两型”技术产品的区域性和全国性中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