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按照“共建共享、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以各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部门专业应急平台为载体,整合利用各市(州)、县(市、区)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采集统计、查阅交换、更新维护等信息资源数据准备、共享与交换系统,为突发事件预测分析、预案编制、事件处理、指挥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持。“十二五”期间,分阶段完成省级应急基础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数据录入、省直部门专业信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各市(州)应急数据库建设;到2015年,全面完成覆盖到县(市、区)的数据库网络建设。
  ---完善提升公安、卫生、民政、国土资源、安全监管、环境保护、铁路、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专业应急平台功能。加强省和市(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应急信息资源,形成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县以上公安指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成都市以及其他敏感区域城市反恐应急能力。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和指挥功能。健全省和市(州)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紧急医疗救援等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建立省、市(州)和重点县(市)三级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传输和科学决策。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进一步完善提升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拓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应急协调指挥功能,提高现有畜牧系统的动物疫病疫情应急协调指挥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省信访、物价以及能源、粮食、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置功能。

第五节 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应急车辆绿色通道制度,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区域的交通管制与疏导。整合利用驻川工程部队、地方企业的大型机具、特种设备,建立相关数据库,完善紧急调用机制,发挥其专业设备和技术优势,提高因灾损毁道路、桥梁的快速抢通保通能力。充分发挥交通战备保障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完善交通战备保障与紧急运输保障的协调联运机制,提高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发源地的通达能力。
  ---健全完善公路、水路运输能力紧急调度机制,逐步在全省建立起运力集结、资源补给、医疗救助、车辆维修的交通应急救助网络,充分发挥现有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系统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依托省内现有大型运输企业,建立紧急运输服务基地。补充完善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加强紧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以地方道路客货运输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紧急运输保障车队、船队,完善指挥调度协调机制,有效保障应急物资抢运和旅客疏散。加强重点林区、城中村的消防通道建设。
  ---建立空中运输、铁路运输紧急协调、调用和补偿机制,简化调用程序。加强与驻川空军、陆航部队、民航管理部门、航空运输企业和铁路管理部门的协调衔接,建立关系密切、运转高效的空中和铁路紧急运输保障机制。

第六节 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增加补充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的适用通信装备,完善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增加移动发电设备等应急通信电源配置,保障应急供电需求。加强公用通信安全保障,提升网络抗毁能力。到2015年,基本实现网间关口局多路由、多节点保护,骨干线路双路由保护,本地业可迂回。
  ---进一步拓展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优先接通、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功能。充分利用四川机动通信局、四川移动应急通信局、公安厅、省人防办、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的应急通信装备,发挥四川联通应急保障大队等专业保障队伍的作用,新增一批机动通信应急装备,提高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的实时通信保障能力。
  ---加强公用应急通信网络未覆盖区域的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确保应急通信所需。补充完善有关部门现有应急通信系统,并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设备。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各地区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构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省、市(州)和县(市、区)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统筹规划各专业部门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区域特点和应急通信的薄弱环节,推进实施乡村应急通信系统完善工程,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现有的乡村通信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并将其作为农村区域通信应急保障系统,储备对应的通信终端,适当增加卫星电话等配置,保证应急通信所需。

第七节 应急宣教培训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宣教活动,提高应急科普知识普及率。每个县(市、区)至少选择1个基础设施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教育培训单位作为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对公众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同时作为应急志愿者培训基地,各级公安、安全监管、地震、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 1次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志愿者培训。加强大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将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急演练。将应急知识作为职工在职培训和就业对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应急知识宣传和安全教育。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