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推动社会建设(负责领导:陈绍泽、刘志伟、项雪龙、徐宁、许仲梓、陈维健、陆冰、陈刚、徐珠宝、徐锦辉、戚鲁)
1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组织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5 万元的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 70 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次。鼓励自主创业,健全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机制,培育自主创业者 5 万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到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实现翻番,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实施“百万人住房改善建设计划”,高标准建成岱山等四处保障房片区,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00万平方米(含6万套人才住房)。积极稳定物价,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平价商店网络。加快缓解过江交通难和“打车难”矛盾,坚持公交优先,到2015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250公里,主城公交出行分担率达50%左右,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委社建工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人社局、市物价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城建集团、市地铁指挥部)
13、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发展规模、质量和投入在全国领先。着力加强幼儿园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青奥配套场馆改造和建设,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加快“三个副城”和农村地区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慈善事业,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必要帮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到2015年基本实现老有颐养。加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责任单位:青奥办、市委社建工委、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14、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区管理,全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体制。加强人口管理,做好从户籍管理到居住证管理转变的制度安排,建设设计先进、整合充分、共享畅通的人口基础数据库。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鼓励支持其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和实时监测,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努力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社建工委、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市民政局、市质监局、市药监局、市安监局、市人口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