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内容
突出规划布点村庄的整治,重点围绕“六整治、六提升”(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疏浚河道沟塘,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绿化美化水平、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道路通达水平、建筑风格特色化水平、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的标准要求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要根据各地区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推进环境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建设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浚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使山水园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具体要求如下:
(一)内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1.村庄道路:村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4至6米;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2.5至3.5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2至2.5米。主要道路宜采用硬质材料为主的路面;次要道路及宅间道路路面采用石板、青砖、鹅卵石等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设材料;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1500人以上村庄可按主要、次要、宅间三级道路布置;3000人以上村庄主要道路可适当扩宽。
2.停车设施:农用车停车场地宜集中布置;村内道路宽度超过5米的可适当考虑部分占道停车;有特殊功能(如乡村旅游)村庄的停车场地宜在村庄周边集中布置。
(二)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1.给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满足用水水量,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
2.排水:排水体制:经济条件较好或新建型村庄,宜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其它村庄,应进行不完全或完全分流制改造。污水处理: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优先,或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资源节约、工艺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相对集中处理。排水管网宜尽量采用重力流,污水管网不得使用平企口混凝土管。居住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可建设有动力处理工艺;其他村庄,可结合实际,建设微动力或无动力的组合生态处理系统。
3.绿化:乡土自然,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设1处公共绿地或小游园,可与公共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地结合设置。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并将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山墙、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的空闲地作为绿化重点;植物品种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提倡自由式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