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
(浙农专发〔2003〕61号)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
“稻鸭共育”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放养,鸭子在稻田内捕食害虫和杂草,既可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为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又可起到鸭粪肥田和鸭子耘田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在水稻抽穗时还可收捕成鸭出售,达到省肥、省药、省饲料、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和保护环境的多重目的。这项技术种养结合、稻鸭双收,操作简便易行,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一条提高稻作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厅已把这项技术列入我省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一,今年计划全省示范推广10万亩,辐射100万亩,着重抓好20个重点示范县和部分种粮大户的推广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宣传工作,积极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为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服务。
附件: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
二○○三年六月十九日
附件: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
1998年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吸收日本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经过深入试验研究和示范,提出了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产品优质、无公害,每亩净节支增收200元以上。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2002年全省示范面积3.3万亩,辐射推广20多万亩,有些地方已形成种、养、加、销产业链。该技术符合我国发展安全食品和生态农业的要求,应用前景广阔。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培育壮秧和健雏
选好稻、鸭品种,培育健壮的苗、雏,是共育成功的基础。
1. 水稻育秧
(1)培育绿肥。搞好绿肥后期培育管理,为共育本田备足有机肥,以便在稻鸭共育少施化肥条件下,有足够的养分供应,以保证水稻健壮生育。
(2)繁殖绿萍。建立“桥梁田”,繁殖好绿萍,以便不断抛撒到共育田稻间作为鸭的辅助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