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广外高桥保税区、松江出口加工区的“7×24小时”通关服务。要在外高桥保税区6小时“直通式”和松江出口加工区4小时“快速通关”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殊区域空运进出口货物“7×24小时”通关服务,实行预约报检报关服务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推广至所有的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区域,使更多的企业享受“7×24小时”通关服务。
(三)加快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验放速度。力求做到进出口货物手续办理与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手续办理同步进行,确保交通运输工具正常、快速的出入境。全面推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预检模式,加快出入境船舶、人员的口岸通关速度,力争做到船舶随靠随开工装卸。对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的检查实行“一门式”24小时全天候工作制度,切实为货物的快速通关服务。
(四)建设海港国际物流服务中心,优化“一门式”服务。在航交所“一门式”报检报关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北外滩改造,移址建设一个集约化程度更高、设施更完备、服务功能更完善的海港国际物流服务中心,提供覆盖海港口岸范围的报检报关、政府审批以及税务、银行等配套服务。该中心不仅为上海地区,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
(五)建设空港国际物流服务中心,优化“一门式”服务。要着力解决空港区域货站理货能力不足、物流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以适应便捷、高效的通关要求;在浦东机场内建立空港国际物流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完整、便捷的“一门式”报检报关服务和其他配套服务,合理设置海关、检验检疫的查验和监管场地;实施空港口岸“关、检、港”联网,解决检验检疫信息共享,关、检信息到监管区,机场地面代理信息共享等问题;建设浦东机场物流信息网络。
三、加快建设联网范围广、服务功能全的电子平台
(一)编制口岸信息化总体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口岸电子化经验,制定上海口岸信息化总体规划,实现口岸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协调、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和通关物流数据的集中处理;扩大电子平台服务功能的覆盖面,实现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口岸的物流信息联网,推动多式联运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以上海为枢纽的长江三角洲物流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国际主要口岸的联网;制定并颁布“大通关”电子平台“一点接入”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实施口岸所有单位“一点接入”电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