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市、区(县级市)、企业(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市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40多项。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截至2010年底,全市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分别达350个、73个和232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7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建立市、区(县级市)、镇、村四级畜牧防疫体系和以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为核心的水产疫病防控体系。配合第16届亚运会建成全国首个取得国际认证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工作,强化产地防疫检疫,香蕉花叶心腐病等植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七)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渔用柴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创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低保补贴标准。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落实留用地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期末的2.58∶1下降到2.42∶1。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局良好。

  制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开展自然村通水泥路、通电信网络、通自来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960条行政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集中的地区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扶持中心镇加速发展,中心镇发展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国家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环境非常有利。

  我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城市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方向迈进,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重大挑战。

  资源与环境对农业发展约束加剧,城市与农业发展的用地矛盾突出,农业用工难问题严峻,农业发展面临的环保和灾害疫病防控压力增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突出,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突发事件对城市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提出考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

  城乡一体化发展刚刚开局,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仍存在大量制约因素。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总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部山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