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以突出调解、化解矛盾为主线,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争议处理的网络体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疑难案件集体会审、典型案件公开庭审、重点案件跟踪回访”制度,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确保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率达到100%,结案率95%以上。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仲裁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五)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进一步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为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积极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深化金保工程建设,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建设要求,实现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理,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进一步延伸到社区(村)。建立完善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基本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覆盖全社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有三分之二以上用人单位实现网上业务申报办理。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努力实现涵盖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和各类服务人群,实现对全体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12333电话综合服务平台,在市县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和范围,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
二是全面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所、职责、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普遍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城乡居民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和社保服务。街道(乡镇)统一建立劳动保障所,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社区统一建立劳动保障室,属社区居民委员会办事机构,根据辖区服务对象多少落实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村级劳动保障机构纳入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明确工作人员,实行中心统一管理。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为我市今后五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奋斗目标,是我市今后五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性纲领,要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将“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加强领导,把握重点,狠抓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查和跟踪研究,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要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健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和督查考核机制,确保 “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人力社保部门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保障能力
要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投入,形成与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力度和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使财政支出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比重有所提高。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责任,保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