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保障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全省人民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要求相比,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目标相比,我省民生建设在投入总量、支出结构、机制保障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任务依然繁重艰巨。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城乡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标准较低,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第五次党代会、五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出发点放在让海南人民过上好日子上,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努力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的要求,坚持把建立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城乡居民的机制,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使命、新特征,立足省情,科学规划,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能好尽好,力求能快尽快。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民生建设重点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尽快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的差距,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保障重点。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任务和“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与“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财政实力相适应,与《2008-2012年民生规划》相衔接,分清轻重缓急,确立优先顺序,适度把握节奏,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加大民生投入总量,优化民生支出结构。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安排中央、省及市、县财政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
──坚持先行先试,发挥示范作用。解放思想,积极实践,高要求、高层次、高水平地开展民生建设,努力做到全国已经普遍实施的民生项目,我省提高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还没有实施的民生项目,我省创造条件率先实施。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11-2015年计划投入资金1300.0亿元(其中,计划中央财政投入419.0亿元,计划省级财政投入235.8亿元,计划市、县财政投入174.6亿元,计划农垦投入61.9亿元,计划带动社会投资408.7亿元),实施教育、就业服务和农民增收、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体育等六大民生工程以及其他与民生建设相关的重点项目共21类73个。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初步构建配置合理、公平均衡、水平适当、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实现“两个率先”、“三个确保”、“六个超过”:即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五项社会保险省级统筹;确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免住宿费,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贫困家庭和失地农民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确保建成辐射全岛的五大区域医疗中心和“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住房保障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幸福感、尊严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