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开展风能资源观测。在海宁、平湖建设梯度风塔,海宁、海盐、平湖沿海沿江布设10个强风站,分析我市风能资源分布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形成适应本地实际的风能气象观测网。建设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在各个县(市)布设1套太阳辐射观测仪,形成综合反映我市太阳能资源状况的太阳能专业观测网。开展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推进城市大气质量指标系列观测;根据优化现代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组织开展负氧离子监测分析,在嘉兴南湖、桐乡乌镇、嘉善西塘、海盐南北湖等主要风景区建设负氧离子观测仪;在主要工业区、化工区开展PM1.0、PM2.5、PM10观测;在各县(市、区)布设1套温室气体监测分析仪,开展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监测分析;在嘉兴市本级布设1部激光雷达,建设大气成分实验室。
气候资源分析与气候可行性论证。利用GIS技术和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光、热、水资源、风能资源等气候生态资源分析,研究建立不同地理分布的农业气候适宜性指标和气候生态灾害指标;研制、开发一套适用于重大工程建设、城市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具库、数值模式、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业务流程和技术导则,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鉴证业务;建设1套市级生态环境监测卫星遥感信息处理平台。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在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设施农业小气候资源利用示范基地,分析各类现代农业设施小气候环境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开展设施蔬菜、水果、花卉栽培的小气候研究。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抗灾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示范。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充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为我市农业防灾减灾、防火灭火、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服务。
(三)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
大力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扩充气象声讯容量、提升短信发布能力,确保所有城镇有两种以上、98%以上农村有一种以上畅通的气象信息发布途径。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社会应用水平。开展面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乡村干部,农业大户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普及,通过培训、科普、演练和示范,提高民众气象科普认知度和气象灾害避灾减灾能力;建设特色气象科普馆,向社会普及气象科技知识。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