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监测和气候资源普查,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以气候变化监测为重点发展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推进重要城市大气质量指标系列观测,为嘉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五)健全基层气象机构
推进市辖区气象机构建设,设立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滨海新区气象管理机构。开展中心镇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建设,方便基层办事。
(六)增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加快建设适应服务需求、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综合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系统,重点加强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装备精良、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优化全市自动站网布局,加强自动气象站资料质量控制和装备保障,开展自动站标校工作,强化信息网络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七)加强人才队伍和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气象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强基工程”,提升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完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防雷安全管理、气象行业管理等各项社会管理职能。加强防雷等社会管理科技支持能力建设。依法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范气象活动和管理工作,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强化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精干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工程
加强地面观测网建设,增加区域站密度、优化站网布局。自动气象站点设置由原来平均9公里1个加密为平均5公里1个,增加流域气象自动站,更新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对6个国家站的观测场进行扩建改造;同时,开展云能天自动化观测和天气实景观测。加强天气雷达和GPS/MET观测网建设。嘉兴天气雷达升级为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海盐新建1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并争取进入国家风廓线雷达业务试验网,建设嘉兴市区、嘉善、海宁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GPS/MET)站。建设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全市规划新购气象移动应急车3辆,市本级新购1部车载C波段多普勒雷达和1部车载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建设专业气象观测网,开展特色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监测和特种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