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把握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一)搞好科学规划,抓紧落实任务。坚持把秋冬季农业生产与“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万”农业示范工程、“五园新村”建设紧密结合,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商品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健全化的要求,精心搞好科学规划,着力抓好大宗农作物和优势作物集中连片布局,全面增种、扩种马铃薯、小麦、油菜、杂粮、蔬菜、绿肥、饲草等作物,并切实掌握不同海拔、不同区域作物的种植规律,把握农时季节,尽快制定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及时把各项生产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农户,落实到田丘地块,坚决杜绝空闲土地过冬,保证实现满栽满插,确保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计划落到实处。
(二)及时调剂农资,确保生产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迅速摸清各类农用物资“家底”,切实掌握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所需种子、种苗、化肥等生产物资,尽快搞好各类农用物资的调运和调剂,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及时足额到位,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生产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农资配送下乡活动,直接将化肥、种苗、种子等农资送到广大农户手中,把农业生产资料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必须注重加强化肥、种苗、种子市场监管,有效维护正常的农资经营秩序,严格控制各类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严厉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大办精品样板,发挥示范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注重结合“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十带百园”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选择交通干线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突出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及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均要建立标准化精品样板点,并在各自样板基地设置标识标牌,实行挂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秋冬季农业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整体推进面上工作。各县(市)马铃薯、油菜、小麦、绿肥、蔬菜、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业、茶叶、中药材等方面的标准化精品示范样板不得少于10000亩,百里杜鹃管理区不得少于5000亩,乡(镇)不得少于3000亩。同时,各级各类精品示范样板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即良种覆盖率、规范化种植、无害化管护、测土配方施肥、土地利用率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达到百分之百,努力构建“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全面普及、整体推进”的科技示范格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