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消防基础工作得到夯实。全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以及每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强调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机遇,创新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创建“无火灾村寨”活动,结合扶贫工程、安居工程、人饮工程等项目,加强以消防水源、消火栓、消防泵、防火分隔等为重点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等消防制度。大力开展创建 “无火灾社区”活动,完善社区消防组织,健全消防制度,组建消防队伍,配置消防设施,大力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检查。加强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范了派出所消防工作“八本三册”,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了派出所及其民警的消防监督水平。总结并推广了“十户联勤,五户联管”村民自主管理、老弱病残酒“五类重点人员”居民消防监督管理和“两分钟防火法”户门警示宣传等我区特有的农村防火工作“三大抓手”,共落实“十户联勤,五户联管”管理1277个村寨,老弱病残酒“五类重点人员”管理55043户,张贴“两分钟防火法”宣传牌188.29万张,夯实了消防工作基础,增强了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四是消防业务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各级财政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地、县两级纳入财政预算的消防业务经费达到了战士2.4万元/年·人、干部2.6万元/年·人,灭火器材物资、油料损耗、补给经费保障不低于50万元/年·战斗单位;专用设备购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和执行重大临时任务经费列入项目支出。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为圆满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是全民消防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建成8个消防教育馆,组织对外开放宣传3580余次。在地、县(市)电视、报刊开设消防宣传专栏12个,刊播消防专题节目和警示标语18300余次。投资470余万元印发了消防安全培训教材、消防宣传挂历、青少年自我保护画册、消防宣传进农村进社区挂图、农村防火“十要”、居民防火“十不准”及《公共聚集场所“五个一律”》等宣传资料,拓宽了消防安全宣传社会面。每年组织开展“119”宣传、“三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月”、“六月安全教育月”等大型宣传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校开设消防教育课程,每年开展“我向家长作宣传”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共培训消防兼职教师3179人次;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地、县市党校授课课程。加强消防宣传“七进”工作,深入开展消防志愿者行动,招募消防志愿者队伍592支共9605人,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在城区和主要公路沿线设置永久性消防宣传专栏和防火标语警示牌1639块,张贴、悬挂消防宣传横幅19100余条次。培训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重点工种人员17310人次。通过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全民消防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
六是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成效明显。全区积极开展各类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坚决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责令整改。全区共检查单位15686家(次),发现火灾隐患13709起,已全部进行了整改,全区60起政府挂牌督办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十一五”期间,全区火灾形势稳定,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七是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区发展专职消防队2支,队员66人,义务消防队680支,队员3614人,配备消防车4辆,摩托车8辆,手抬机动泵131台,消防水带9820米,水枪206支。全区专职、义务消防队成为扑救单位、乡镇、村寨火灾的中坚力量。
八是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建成了威宁、赫章大队和中队,以及毕节市大队、地区特勤中队新营房及附属设施,启动了地区消防战勤保障基地、黔西二中队和毕节市消防二中队新营房建设,并将于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消防部队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学习室,配置了烘干设施、冷暖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