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发〔2011〕1号、鲁发〔2011〕1号文件精神,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围绕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和粮食等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依托全省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旱涝沙碱渍、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规模、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8500万亩。一是实现耕地灌区化。以县(市、区)为单位,把耕地有序地规划到不同类型灌区中,以灌区模式规划治理,同时根据不同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通过新建一批、恢复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区,全面提高全省灌区灌排设施配套水平。二是实现灌区节水化。围绕节水增效,以灌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设高效型、生态型、节水型灌区。沿黄粮食主产区要全面推行渠道衬砌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灌溉;鲁中南地区要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半岛地区要大力发展滴灌、微喷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模式;井灌区要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三是实现节水长效化。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护责任、强化调度运行等有效措施,在工程建设的同时,配套建立起操作专业、程序规范的工程建设机制,产权明晰、责任落实的运行管护机制,合理调配、农民自主的农业用水机制和职能全面、服务到位的基层服务机制,确保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总体要求。一是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县(市、区)为单位,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一县(市、区)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二是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全省及各市、县(市、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优质淡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三是统一技术标准。要尽快修订完善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规程、规范,建立健全行业定额和标准,形成适合我省实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四是统一稽查验收。各县(市、区)要按照省里制订的统一技术标准和不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的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五是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六是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