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全面把握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争创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三个第一”的总体要求,围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战略,以办好“绿色青奥”为契机,以建设生态市为载体,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推进节能减排,破解环境约束,倒逼发展转型;整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系统;防范环境风险,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环境权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5、切实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全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二是坚持环保优先。将环保优先的方针转化为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贯穿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三是坚持绿色低碳。树立绿色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积极引导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是坚持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环保责任考核,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整合区域、部门和社会的多种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
6、确保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0千克、0.2千克、1.2千克和1.5千克以内。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实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95%以上,灰霾天数显著下降;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好于Ⅲ类地表水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城区河道黑臭现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良好,林木覆盖率达到28%以上;环境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公众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到2013年,创成国家生态市;2014年,办成一届成功的“绿色青奥”会;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三、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
7、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构建“圈层式”的产业布局结构。新、扩建项目必须与区县功能定位、园区主导产业相一致,对各街镇实行特色化发展和区别化考核。江南绕城公路范围内不再新、扩建工业生产项目,对现有工业用地实行功能转换,优先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与商贸服务产业。在主城居住区和空气走廊的上风向,严格限制有大气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布局;在秦淮河、滁河、固城湖、石臼湖地区,严格限制有水污染的项目和开发。所有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引导工业项目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对现有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进行功能整合与生态化改造,对梅山钢铁、金陵石化、沿江开发区(大厂)与化工园区域实行产业整理和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