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产出。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促进农业生物工程、基因、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改良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广谱高效农药新产品。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特色农业等基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独特作用,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推进版权业知识产权快速发展。加快出版、报刊、印刷等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着力做好推进版权输出等工作。加强广播演艺影视产业的发展,推动广播演艺影视作品特别是原创影视作品版权输出。依托软件骨干企业,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动漫游戏软件等著作权登记,加强自主原创软件的创作和版权保护,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加快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和常州软件园为主体的沿江软件产业带建设,培育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和名牌软件产品,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大力扶持广告装潢、工业品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网络工程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完善实用艺术作品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家纺产业等各类作品及其权利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版权相关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加强区域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大力开展市县试点示范。按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要求,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制定更高层次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作标准,出台《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制定江苏省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市、区)认定标准。组织县(市、区)开展试点示范,培育80个省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试点示范城市、50个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市、区),为实施国家试点示范奠定基础。
着力推进园区试点示范。依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工作要求,重点加强高新园区及大学科技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提升服务,努力将高新园区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集聚区、运用提升区、保护示范区、管理特色区、服务集成区和人才密集区,培育30个省级试点示范园区。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商标战略实施的先行区、集中区和示范区,建成70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其中,20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基地。
优化区域知识产权管理。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特点,制定分类指导规划,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苏南地区充分利用高度开放和经济基础雄厚的有利条件,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大胆创新管理模式,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在全国率先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区域。苏中地区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额,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苏北地区充分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快速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加大对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跟踪服务,实现知识产权工作新的突破。
(五)强化保护力度,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类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宣传活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切实提高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抵制侵权产品的意识,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向社会公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职责和受案范围、程序,动员社会各界举报、投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据《
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健全专利行政执法体系,推动省级成立专利行政执法总队、省辖市成立专利行政执法大队、县(市、区)成立相对独立的专利行政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齐执法装备,大幅提高全省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三审合一”试点,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行政、司法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司法鉴定、专家陪审员、举报以及行政执法与司法案件移送制度,建设全省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信息平台。加强长三角地区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