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省政府出台了《
江苏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省人大出台了《
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工程、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正版化推进工程。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全省13个省辖市及部分县(市、区)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成立知识产权局和版权管理机构,95%以上的县(市、区)成立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了商标管理职能机构,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和以执法、保护、管理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业务管理体系。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制定出台首个地方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组织全省580家企业贯彻规范,引导220家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331家企业履行“正版正货”承诺,1800家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度、经费等基础条件不断完善,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产值占本土工业比重达到48%,企业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额2.9亿元,形成目标产品3780个,累计形成销售收入2902亿元。省工商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出台了《江苏省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现质押融资11.7亿元。“十一五”末,企业年申请专利占全省的53 %,创新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凸显。
知识产权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将知识产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加以推进,充分利用3·15、4·26和普法宣传等时机,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大力营造知识产权氛围,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及认知度明显提高。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优化。与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成效显著,树立了我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国际国内形象。
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初步发展,形成了知识产权代理、资产评估、专家咨询、交易、信息、投融资等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十一五”末,全省拥有227家商标代理机构、47家专利代理机构、2个专利代办处、5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4个专利技术交易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形成覆盖13个省辖市和一批重点县(市、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推动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省政府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列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先后建立1个知识产权学院、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7个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2个省级知识产权研究及实践基地。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广泛设立知识产权必修课和选修课,重点推进理工科、经济、管理等专业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十一五”时期,共培养300余名知识产权双学位学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120余名“品牌管理师”;培训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4000余名、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中介服务人员200余名。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期,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和变革,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和国家间政治、经济活动中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凭借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加快在本国及国际市场进行专利、标准、品牌等战略布局,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整合全球产业链,抢占新的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省是外向型经济大省,对外依存度高,正处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江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将科教和人才强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知识产权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工作加以推进,这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与我省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全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专利、版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急需加强、管理人员相对缺乏;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发明专利占比偏低,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偏少;三是全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尤其是上规模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严重匮乏、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布局、层次需要丰富调整,熟悉法律、具有科研背景,精通外语和商业竞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十二五”时期,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趋势,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和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