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利执法体系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强化专利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条件建设,深入推进专利行政执法“重心下移”。省级探索建立专利行政执法总队,省辖市成立专利行政执法大队,县(市、区)成立相对独立的专利行政执法机构。建立专利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规范专利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5·26”执法推进工程,力争3-6个市列入国家“5·26”执法推进工程试点。加强专利司法审判和执行能力建设,提高司法效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牵头作用,加大行政执法与司法执法合作力度,建设专利执法协作信息平台和专利行政与司法执法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专利执法体系。
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对专利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以及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和大规模假冒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执法机关处理,严厉打击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专利海关备案工作,加大海关查处专利侵权货物执法力度,提高海关查获专利侵权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执法国际合作,打击跨境专利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专利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重大专利案件披露制度,推进专利公开执法,加强人民检察院对涉及专利民事、行政及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建立专利违法侵权企业诚信系统,完善专利诉讼资料统计工作,促进诚信机制加快形成。完善专利案件举报制度,推行阳光办案,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创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专利保护监督机制。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正版正货”服务承诺活动,重点推进 “正版正货承诺示范城市”建设,培育20个“正版正货承诺示范街区”、500家“正版正货承诺示范企业”。
强化专利维权援助。建立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运作的专利纠纷应对机制。加快区域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建立8-10个维权援助中心,广泛开展专利维权援助工作。完善专利维权援助制度,畅通投诉与举报渠道,加强维权援助力度。制定《江苏省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奖励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维权援助监督。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专利维权联盟,形成三位一体的维权援助机制。加大企业境外维权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依法积极应对涉外专利纠纷,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维权。
(七)立足需求,繁荣发展专利服务业
完善专利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专利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南京)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和国家专利战略推进与服务(泰州)中心,完善市县(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制,支持龙头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建设专利信息平台,形成“中心、网点、企业”三位一体的专利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建立专利网络交易平台,发展专利现场交易市场,推进专利交易信息集成和交易服务集成,为专利转移提供有益服务。加快专利代理、代办、咨询、评估等服务机构建设步伐,鼓励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尽快形成门类齐全、满足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
培育品牌专利服务机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利服务行业管理,提高专利服务业务水平。着力加强专利代理人培养,促进专利代理机构发展,鼓励专利代理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加强专利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完善专利服务行业管理制度,制定专利中介服务机构诚信自律公约,鼓励专利服务机构建立服务联盟,加强专利服务行业自律,打造对内自律有力、对外协调有效的专利服务业。拓展南京专利代办处的服务内涵,进一步扩大电子申请,提高申请受理的水平。截止“十二五”末,专利代理机构达到100家以上,专利代理人达1000名以上,专利申请代理率达到70%以上,电子申请率达到80%以上。重点培育1-2个年收入超亿元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0个年收入超千万元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加快开发专利服务产品。制定专利服务产品开发计划,组织开发先进的专利代理、检索系统、统计分析、预警分析等专利信息服务产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发专利培训、专利咨询等管理系统,提升培训和咨询业务水平。拓展南京专利代办处业务范围,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审查业务。推进专利服务资源产品集聚,逐步形成一系列规范、系统的专利服务新产品,以满足我省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需求。
(八)拓宽渠道,加快建设专利人才队伍
完善专利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专利事业发展目标,成立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大规划、师资库建设、教材编写等重大活动。落实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积极申报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工程” ,加强专利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深入实施 “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程”三大工程。建立专利高层人才集聚机制,引进和培养一大批专利高层人才,支撑江苏专利事业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强知识产权学院、培训基地、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培训能力和效果。面向不同培训对象,编制相应的系列培训教材。建成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新建5-10个国家、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创新专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远程教育与实地教育、系统培训和专项培训、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政府培养与市场培养相结合,并逐步向市场培养为主过渡。重点加强管理型、服务型、司法型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知识产权博士后工作站。开展中外合作教学,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利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00名知识产权高端人才、500名知识产权师资人才、1000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及执法人员、1000名高素质专利代理人才、2000名企业知识产权高管人才和10000名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