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和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包括有机发光显示(OLED)核心显示器件,高端、高清光显产品以及显示模块数据处理系统,微米级线宽集成电路、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专用控制模块集成电路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及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包括新型光电产品,高性能连接器、继电器和电声器件,新型标识、传感识别设备设计制造,以及行业应用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业务流程再造控制软件等产业领域。
(二)改造提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已有产业基础,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着力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和轻工食品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1、纺织产业
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积极推进纺织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努力推动绍兴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跨越。
发展导向:围绕“纤维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家纺强品牌”的总体提升思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纺织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化纤领域,重点优化纤维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多元化、差别化化纤产品,积极进军产业用纤维领域;织造领域,重点开发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等高档服装面料,积极开发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产业用面料;染整领域,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无水染色等先进印染技术,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与低端设备;服装家纺领域,把握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时装、衬衫、休闲装、童装、家纺等产品;积极提升发展袜子、领带以及贡缎等特色细分纺织服装行业领域。
2、机械产业
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精密化、数字化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发展导向:制冷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型、低能耗空调系统,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制冷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进一步提升集成配套能力;电器厨具领域,切实提高电器厨具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重点支持高性能、智能化、健康型和环保型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推动厨具电器产品向多样化、系列化、成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铜加工领域,重点推进加工工艺精细化、加工技术连续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发展,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铜材;轴承领域,重点巩固提升精密、微(小)型轴承优势,大力拓展中高档轿车用新一代轮载轴承、家用电器用低噪声电机轴承设计生产,积极开发高性能专用轴承;电机领域,巩固传统微特电机领域优势,积极向高效、大功率、高压电机方向发展。鼓励企业涉足军工领域,积极开展军民两用装备及配套零部件研发生产。
3、化工产业
发展定位:坚持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导向,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医药化工产业、优势明显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与地区产业相配套的基础石油化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化工基地。
发展导向:医药化工领域,大力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原料药产业转型发展,做强医药制剂等领域;精细化工领域,积极发展环保型纺织用助剂、油田助剂、造纸助剂、塑料助剂、抗氧化剂等,大力发展环保型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有机颜料等;石油化工领域,重点提升发展精对苯二甲酸(PTA),推进聚丙烯(PP)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
4、轻工食品产业
发展定位:巩固绍兴黄酒在全国酒业中的领先地位,把绍兴建成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品牌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交易中心;大力优化珍珠和贵金属饰品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珍珠产业园区、全国重要的贵金属首饰设计制造中心。
发展导向:黄酒产业领域,加强黄酒品牌宣传与保护,提升黄酒品质,规范年份酒标注,强化“绍兴黄酒”区域品牌优势,积极支持企业拓展高端酒市场;注重产品创新,大力推行“老酒+新酒”模式,推进黄酒“年轻化”,鼓励企业不断开发符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黄酒品系;饮料产业领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依托我市茶叶、果蔬等资源和生产优势,强化“绿色、自然、营养、健康”特色,积极培育茶饮料和以果蔬汁为主的新型营养保健饮料;珍珠产业领域,加强彩色珠、异型珠、组合珠等多种类珍珠的养殖研发,推进珍珠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积极发展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服饰等高附加值珍珠产品;贵金属饰品产业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优化生产工艺,注重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着力形成以钻石珠宝、铂金、钯金等为主的高端设计、精深加工的产业格局。
四、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围绕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产业,以滨海新城开发建设为核心,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提升为重点,以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为补充,着力构筑“工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域融合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空间布局。
(一)大力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
依托滨海新城列入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布局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有利时机,遵循“整体规划、分片推进、创新体制、合力共建”的发展原则,统筹推进江滨区、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和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的先行区、浙江省沿海产业带的组成区、绍兴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江滨区重点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努力打造成为绍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平台;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要求,大力推进新兴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提升发展化纤、印染、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成以新型化纤和绿色印染研发生产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及整车制造产业基地,加快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积极引导染料、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走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努力建成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
(二)积极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设水平
依托全市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继续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全力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的发展平台。充分抓住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利时机,重点规划建设绍兴信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柯桥纺织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建设,着力形成与绍兴城市总体定位相吻合的都市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地;加快诸暨经济开发区及珍珠产业园区提升发展,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提升袜业、珍珠、贡缎、塑料加工、包装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上虞经济开发区扩容提升,积极培育和实施一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嵊州经济开发区及高新区、新昌工业园区及高新区整合提升,探索区域工业融合发展,加快嵊新先进装备制造和新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改造提升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制冷装备、精密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合力建成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绍兴南部重要发展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