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绍政发〔2011〕7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现阶段在吸纳就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是绍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对于绍兴加快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规划主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编制,阐明“十二五”时期绍兴工业经济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以及关键政策举措,是未来五年绍兴工业经济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是绍兴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行动方案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做强做大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改造提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四、空间布局
(一)大力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
(二)积极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设水平
(三)有序推进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二)实施块状经济提升工程,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三)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四)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五)实施创新能力增强工程,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六)实施节能减排倒逼工程,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七)实施内外市场拓展工程,增创市场新优势
(八)实施“两化”融合深化工程,培育智慧型经济
(九)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工程,增强企业软实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二)加强支撑要素保障
(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四)优化政府服务职能
(五)构建合力兴工机制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绍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政策变化等外部环境影响,顺应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自身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绍兴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巩固,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14.3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50.8%,工业增加值排名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位居第3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36.7亿元,实现利润398.4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12.7%和247.2%;自营出口210.9亿美元,是2005年的2.6倍。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785.8亿元,占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6%。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绍兴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深化“培大育强”工程,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明显趋于优化。2010年,全市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220.8亿元,占规上工业经济总量的76.4%;纺织产业规上产值占比已从“十五”期末的48%下降到39.6%,机械电子及医药化工产业占比分别提高到20.8%和10.4%,初步形成以现代纺织产业为主体,机械电子、医药化工产业为支柱,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快速提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工业企业4家,超50亿元企业14家,超10亿元企业106家,全市有20家企业列入浙江省首批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名单,占全省的13.7%;累计已有42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18家。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较大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7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4.9%,较200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国家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2.5%提高到17.0%。引进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等各类创新载体110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9家,其中“十一五”期间分别新增7家和44家。五年累计专利授权量达到4.4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17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8件、中国名牌61只,成功创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商标战略示范城市。
现代集群培育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拓展、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促进工业集群化发展。2010年,全市纳入经信系统统计口径的块状经济达38个,集聚工业单位4.6万余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016.9亿元,吸纳就业人口107.3万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67.9%;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10个,位居全省前列。绍兴纺织印染产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绍兴县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轴承等4个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平台整合提升取得明显成效,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利晋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成功升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并已升格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重点布局的省级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