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工业计量与工程技术应用平台
重点提升在线智能化、多参数、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工业计量应用技术,建设极端几何量计量测试实验室,微纳米计量重点实验室,重点形成极端几何量计量等高端计量共性技术基础,开展环境监测、生物医药、医疗仪器设备校准用标准物质的研究。针对工业和工程计量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以大尺寸空间计量、密度在线计量校准、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等计量应用技术为重点,实现市、区、行业计量资源共享,建立多个高端计量技术应用平台。在上海化工、汽车、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区建立支撑并服务于重点产业的计量技术应用服务中心。
5.建立化学品环境危害与风险测试评估技术体系
建设化学品环境危害与风险测试评估技术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领域、食品药品领域及化工产品领域的检测服务平台。按欧盟、USEPA的技术要求,重点建设POPs、模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化学品环境危害等功能性实验模块。建立完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控能力和管理体系,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化学品安全提供支撑。
6.建设上海市公共管理与现代服务标准化服务基地
建设以国内外各类标准库为基础、重点行业专题标准信息库为特色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标准文献馆藏,推进数字馆藏建设,开展标准文献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以相关标准体系建立、急需标准研制与应用示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平台,开展公共政策、宏观质量管理、城市管理及重点服务业等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建设以本市各级各类技术标委会为主体的标准化专业交流平台和地方标准化工作技术支撑体系。
六、“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政策规定,加强宏观规划和管理
建立本市技术基础资源向产业链延伸和跨地域服务的协调机制。完善全市技术基础建设的规划管理,形成技术基础与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技术基础发展涉及的关键问题研究,加快技术基础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修订工作,出台公共检测平台建设运行与合作共享指导意见,探索制定适合于技术基础发展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基础相关的地方法规体系。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
有效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技术基础能力共建,建立上海市技术基础建设与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技术基础建设的多元化、协同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装备、人才、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共用,重点打造以国家级或公益性第三方机构为核心、行业特色明显、运行管理高效的上海市行业检测资源共享服务协作网,为产品的研发、制造、检验等提供技术支撑。发挥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及时、互动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三)健全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发挥政府现有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持续加大上海市技术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各部门要建立技术基础持续投入机制,重点支持政府实验室的计量基标准器和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检测行业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实用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应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研项目,积极争取将有关专项建设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计划。拓宽上海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和标准化示范试点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人才建设,推动国内外合作交流
选派专业学科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或出国进修,提升上海在重要专业技术领域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与科研、技改、建设项目相结合,引进与培养一大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基础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国内外技术项目合作、人员技术交流、实验室比对,推动技术能力和测试结果的多边、双边认证或认可。鼓励技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国际先进模式和水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