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二五”期间我省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结构布局不合理、食品药品安全防治任务繁重、地方财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长期性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更加紧迫。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进一步变动调整,公共服务诉求日趋多样,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发展失衡的矛盾将凸显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特别是我省有315万老年人、187万残疾人、405万城乡低保对象以及每年500万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还未能全面覆盖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急需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上注重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二是社会事业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传统的依靠政府管理、由政府包揽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偏重硬件建设的发展模式还未发生根本改变,在政策环境上,尚未有效区分公益性和产业性特征,对于可依托市场发展的社会事业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在运行机制上,政府包揽过多、管办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迫切要求转换到扩大公众参与、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共建共享的轨道。三是社会事业创新驱动的要求更加紧迫。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供给效率低和服务手段落后问题,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打破各种限制和门槛,为民营资本畅通参与公共服务渠道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提升服务机构信息化管理程度,促进科技与社会事业相结合仍很艰巨。四是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水平的要求更加紧迫。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省社会发展处于全国“社会发展低水平地区”,同全国相比,社会事业主要指标差距较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0.1%,比全国水平低9.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0%,比全国水平低1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比全国水平低3个百分点;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7.1张,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张)。此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将更加关注,提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及管理标准化水平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并可能成为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源头性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居民形成良好消费预期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扩大内需,进而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着力增强基层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加快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确立政府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责任,强化立法、规划、投入、监管以及政策支持等职责,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注重通过强化竞争和管理,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坚持保障基本与均衡发展相结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愿望出发,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优先保障提供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文化体育等服务,保证公民享有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平性,保障全体公民基本权益,切实将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边远偏僻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与均等机会。

  --坚持扩大服务和提升质量相结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增加投入,通过整体新建、利用现有设施改扩建、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着力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立足加强公共服务机构专业化队伍建设和规范服务标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统筹协调有效扩大服务供给和保障可持续运行的关系,促进共建共享。

  --坚持公益事业和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基本经营性社会服务产业关系,坚持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把提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公共服务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合理减轻居民就医、上学等方面负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程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服务供给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和发展活力。同时,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社会服务产业,采取购买服务等有效供给方式创新公共服务制度,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和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产业规模、水平显著提升,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力争实现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供求总体平衡、结构比较合理、发展较为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各行业的具体发展指标是:

  1.教育: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0%,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3%,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职普招生比例基本达到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师资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2.卫生:人均期望寿命73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30/10万以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卫生厕所普及率6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处置率100%,新农合参合率≥9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人、注册护士数1.5人、医疗机构床位数4张。

  3.人口和计划生育: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2653万人以内,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出生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全省计划生育率达到87%以上。

  4.文化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超过120亿元。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率县级达到90%以上,市级和省级达到1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比例达到85%以上,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5亿元。

  5.民政社会服务和残疾人工作: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医疗救助和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年均增幅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水平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类养老机构共新增床位8.7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张,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慈善事业快速推进,福利彩票销量达到70亿元。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拥军优抚安置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专项事务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达到95%以上,残疾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等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

  6.旅游:打造“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到2015年,全省5A级景区达到5个以上,4A级景区达到60个以上,百万人景区达到6个以上。全省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600亿元,每年新增旅游就业2万人以上。

  专栏1:“十二五”社会发展主要综合指标

序 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10年

2015年预期

1

全省常住人口

万人

2557.5

2653

2

人口自然增长率

6.67

≤7.3

3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39.7

50

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80.5

93

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71

>85

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2

32

7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

万人

18.5

20

8

人均期望寿命

72.13

73

9

婴儿死亡率

10

9

10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33.23

30

1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65.13

70

12

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处置率

%

100

13

新农合参合率

%

95.92

≥95

14

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

%

99.12

≥95

15

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

%

96.29

≥95

16

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

48.54

≥60

17

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

67.33

≥75

18

城镇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

48.97

≥60

19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3.57

4

20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45

2

21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1.12

1.5

22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

7.1

30

23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

%

94

97

24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

94

97

25

旅游接待人数

万人次

4291

10000

26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37

600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