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系统内子行业信息系统分割封闭,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政府网站等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信息化发展不够均衡,水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县级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总的来看,交通运输整体发展仍具有“量”不能满足、“质”难以适应的明显特征。主要制约因素有:观念意识转变不够到位,“重建设、轻管养、轻科技”等观念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然存在;公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水运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等尚未理顺;法规、制度、标准建设相对滞后等。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抢抓机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好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系。
(一)形势要求。
1.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扩大供给规模。据预测,2015年全省GDP将超过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呈现消费、投资共同推动的格局,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十二五”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和客货周转量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年均增长可达9%-13%左右。民航旅客吞吐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可达20%左右。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发展,要求扩大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规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和衔接,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要求交通运输提供支持保障。产业调整和升级,要求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产业转移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加快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低成本、高效流动;切实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
3.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交通运输强化均等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村客货运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4.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和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交通运能结构,提升交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交通运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需求预测。
1.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
(1)公路运输。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公路客运量2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10亿人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0%、50%,年均分别增长8.45%、8.45%;公路货运量29亿吨,货物周转量713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8%、42%,年均分别增长9.6%、7.3%。
(2)水路运输。根据安徽省主要航道的运量分布及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水路货运量达4亿吨,水路货运周转量达165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24%、46%,年均分别增长4.4%、7.9%;水路客运量达2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44%,年均增长7.6%。
2.主要公路交通通道。
根据对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含高速公路)网络交通量的预测结果(见附件2),未来安徽省主要公路交通通道有:合肥-南京通道、合肥-六安通道、合肥-巢湖-芜湖-宣城通道、合肥-蚌埠-徐州通道、合肥-铜陵-黄山通道、合肥-安庆-景德镇通道、滁州-淮南-阜阳通道、北沿江通道、南沿江通道、亳州-阜阳-六安-安庆通道、陇海通道和淮北(宿州)-阜阳通道等。
3.港口吞吐量。据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90万标箱,比2010年分别增长38.5%、305.6%,年均分别增长6.73%、32.3%。
预测到2015年,芜湖、马鞍山、巢湖、安庆、铜陵、池州、滁州、合肥、淮南9个主要港口吞吐量都将超过1000万吨,其中芜湖港9300万吨、马鞍山港7000万吨、巢湖港6100万吨、安庆港4600万吨、铜陵港4500万吨、池州港4000万吨、滁州港2200万吨、合肥港1900万吨、淮南港1700万吨。
4.民航机场吞吐量。预测2015年安徽省航空旅客吞吐量将达125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分别为2010年的2.9倍、3.0倍,年均分别增长24%、25%。
(三)阶段特征。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有利于改善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拓展安徽交通运输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安徽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加快建设的关键期、全面提升的机遇期、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三、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全省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宗旨,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努力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使安徽交通运输业发展跨入中部地区领先行列,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按照适度超前的理念,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结构、高效发展。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结构。坚持建、管、养、运并重,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3.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拓展基础设施通达深度和运输服务覆盖面,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区域、城乡一体化,让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依靠理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