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承载网络先行。以重点城市为先导,基础网络先行,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齐头并进。结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联合各高校、运营商网络共同加速进行现有基础网络向IPv6改造。“十二五”前期,通过双栈方式同时承载IPv4与IPv6流量,“十二五”中后期,逐渐向纯IPv6网络演进,并以网络翻译技术作为补充,实现IPv4与IPv6流量的互通。
积极培育应用资源。以重点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为先导,发挥运营商自营业务平台的引领作用,对中小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及软件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网络应用的全面迁移;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重点,逐步发展IPv6特色应用。
加快终端标准化进程。联合重点终端厂商,率先实现对IPv6的支持,适时推出对新入网终端的强制性要求,通过财政补贴,加快对现有终端的更新和替换,最终全面实现终端的IPv6化。
(3)投资规模:
61亿元。
4.子工程4:接入网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适度超前,打造“光纤化、宽带化”接入网络,持续推进“广覆盖、深覆盖”,加快新技术应用,提高接入端口和带宽供给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固定宽带普及率达25%,接入端口数达3580万个,FTTH/FTTB覆盖用户数达2453万户。
(2)建设内容
启动1Gbps OLT新建扩容工程、10Gbps OLT新建扩容工程、接入设备新建工程、PON网络ODN新建工程及新建有线接入管道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接入点改造和铜缆退网工作。对政企单位、商务楼宇、住宅小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实施光纤覆盖排查,确保覆盖无遗漏。
新增1Gbps OLT设备27000套、116万PON口,新增10Gbps OLT设备5000套、20万PON口,新增接入ONU设备87万台、新建光缆线路136万皮长公里、新建管道2万管程公里。
(3)投资规模
328.8亿元。
5.子工程5:基础传输网络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打造大容量、智能化和可管理综合业务承载网络。力争2015年底,全省二干传输网建成40Gbps传输系统164套、10Gbps传输系统数280套,光缆网达2.4万皮长公里、123.9万纤芯公里;本地传输网骨干层建成40Gbps传输系统355套、10Gbps传输系统数1241套,光缆网达3.8万皮长公里、175.6万纤芯公里;本地传输网汇聚层建成10Gbps传输系统4825套、2.5Gbps传输系统数2487套,光缆网达29.3万皮长公里、829.4万纤芯公里;本地传输网接入层建成2.5Gbps传输系统数24900套、622Mbps传输系统数68742套、155Mbps传输系统数49693套,光缆网达177.4万皮长公里、2808.3万纤芯公里;管道建设达18.1万管程公里、52.2万管孔公里,杆路建设达47.9万杆程公里。
(2)建设内容
进一步丰富干线光缆路由,提高干线光缆网安全性,逐步形成全省干线网络的多路由、多平面,网络结构网格化。在省内干线网中规模部署40G OTN,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考虑100G的引入,提升网络大颗粒业务的承载和疏导能力。
提高骨干网整体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网络结构向网格化方向发展,承载接口仍以10Gbps为主,苏南业务发达地区可考虑部署40Gbps系统。
进一步扩大汇聚层覆盖范围,汇聚节点下移,提高网络业务调度能力和接入灵活性,增加网络承载能力,为4G接入做好准备。逐步引入2层、3层功能,提高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
新建或扩容新的、具备2层和3层功能的光传输网络,以满足基站IP化和4G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深度,扫除光传输网覆盖盲区。持续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安全性和灵活性。
配合网络发展需要,完善城区管道网,通过共建共享提高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城市主干管道、支线管道和小区驻地网管道之间无缝衔接。继续扩大乡村杆路资源覆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杆路覆盖。
(3)投资规模
205.35亿元。
第二节 “无线江苏”加速工程
一、建设目标
实施“无线江苏”工程建设,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我省3G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WLAN在城市重点及热点地区的全面覆盖,统筹协调2G与3G以及LTE的演进关系,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建设以3G(LTE等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为主、以WLAN为补充的速率达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的无线高速宽带网。
二、建设任务
1.子工程1:无线核心网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持续推进无线核心网新建、改造、扩容及演进工作,完成核心网IP化改造工作,推进现有架构向SAE演进,“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增用户容量5452万户,上行出口带宽新增332.5Gbps。
(2)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无线核心网通过新建、改造、扩容端局、关口局、HLR等交换设备,增加交换和用户容量。移动分组域新建及扩容SGSN、GGSN及PDSN等设备,拓展出口带宽。新增LTE核心网SAE等设备,满足LTE网络建设需要。
(3)投资规模
18.55亿元。
2.子工程2:无线接入网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加强无线宽带接入网建设,推进2G、3G、WLAN的平滑演进,实现3G网络覆盖率达98%,新增WLAN覆盖热点13.3万个。建设LTE网络,覆盖率达80%。
(2)建设内容
优化2G。建设2G室外基站3.5万个,新增载频26万块;建设2G室内分布系统2.1万个,新增载频7.6万块,持续优化2G网络性能。
提升3G。建设3G室外基站5.4万个,新增载频18.9万块,建设3G室内分布系统3.7万个,新增载频11.4万块,新增3G用户4374万人。通过加大室内覆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3G网络深度覆盖性能,持续提升3G网络的带宽和业务承载能力。
加强WLAN。加大无线热点建设力度,建设WLAN热点13.3万个,AP设备116.8万个,AC设备0.32万个,新增用户616.7万人。不断提高全省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的室内外覆盖水平。
推进LTE。以规模技术试验为主,逐渐推进LTE产业链成熟。在国家有关政策许可下,在LTE规模试验网的基础上,坚持室内外覆盖并重原则,进行试商用网建设。预计完成8.8万个LTE室外基站,2.7万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任务,LTE用户规模达800万人。
(3)投资规模
507.3亿元。
第三节 “高清江苏”普及工程
一、建设目标
完成全省高清互动电视平台扩容和分布式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数字电视高清互动化,努力将高清互动电视建设成我省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平台,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信息需求。
二、建设任务
1.子工程1: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工程
(1)建设目标
按照NGB建设要求,完成可管可控可信的、全程全网的高清交互式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高清互动电视、互联网宽带、高速数据及视、音频通信等全业务承载,具备高清交互、组播、推送播存和广播4种工作模式。
(2)建设内容
完成广电干线第二平面建设。全面完成省-市广电干线第二平面建设,适时推动市-县干线第二平面建设,进一步提高广电干线网络传输容量、交换能力及安全等级。实现核心业务双平面负载均衡、互为备份。
快速提升广电接入网双向带宽。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光纤到楼,城市家庭宽带接入带宽普遍达30Mbps以上,全省农村实现光纤到村,农村和乡镇宽带接入带宽超过8Mbps以上。同时,关注PON技术发展趋势,适时完成GPON或10GEPON技术改造,解决分前端机房至楼道光节点的带宽传输瓶颈。
加快城域波分系统建设。利用OTN技术,加快城域波分系统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承载各类视频广播及双向通信业务,提升业务安全强度。
提高编解码效率,引入SDV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有线广电网络频点使用效率,引入并快速部署SDV技术,同时,采用更高效率的编解码技术,使有线广电网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清视频服务。
加快城域网建设,提升QoS。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以扁平化组网为原则,加快各地城域网建设。同时,统一地址、路由规划,统一认证系统建设以确保网络互联互通。此外,针对不同业务的指标,采用统一的分段分级的网络指标规划,以实现业务的高效分发和高Qos保证。
研发并部署新型用户终端。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研发并部署新型用户终端,满足多业务开展需求,并以此为核心,实现多协议、多途径接入,开展物联网业务应用。
完善各级网络监控系统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管理,分级运维原则,完善各级网络,尤其是接入网络监控系统建设,提升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监控等级。
(3)投资规模
40.2亿元。
2.子工程2:高清互动电视传输分发工程
(1)建设目标
扩容建设高清互动电视传输和分发平台,满足MPEG2、H.264等多种编码格式需求,支撑1000万高清互动电视用户的点播能力。
(2)建设内容
继续加大对省高清互动电视传输平台的扩容建设,截至2015年,由现在的10万个点播并发流扩容到100万个并发流,能够支撑1000万高清互动电视用户的点播能力。
加大内容集成平台建设,重点提升高清节目编辑生产能力,满足高清节目的社会需求。加快省高清互动电视分发传输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在13个省辖市分别建立高清互动电视分布点播系统,缩小南北差距,满足本地用户需求。
实施高清互动惠民计划,实现高清互动电视用户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40%。
通过将网络设备/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整合组成高清互动业务的产业价值链,打造“高清江苏”,促进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3)投资规模
44亿元。
第四节 “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一、建设目标
深化三大网络融合,推进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扩大用户规模,优化网络资产,加强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二、建设任务
融合技术和业务应用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强“三网融合”技术和业务应用创新,以IPTV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终端融合、信息内容服务融合中的技术、管理等问题,不断开展业务交叉创新,实现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宽带服务三大业务齐头并进,大幅提升宽带数据业务的比重。发展全媒体电视,为用户提供融合广播电视、互动电视、电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视频增值业务等全媒体服务的新型数字电视。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加快内容集成,建立合理的广电网络内容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链协调发展。鼓励通信企业、广电企业探索合作、合资、并购、联盟等发展模式,逐步将“三网融合”的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在政府部门及各运营企业的努力下,实现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
1.子工程1:IPTV平台扩容优化工程
(1)建设目标
满足全省800万用户(高清用户达400万)IPTV互动视频能力的业务平台建成,预计2.5Mbps单播并发能力将达665万。
(2)建设内容
在全省13个省辖市建设以省中心、区域中心、边缘节点为架构的内容分发网络和满足100路标清频道、100路高清频道的节目分发需求的直播专网,满足20万小时标清VOD、5万小时高清VOD、100路高清及标清频道的4时移、回看的存储需求。
引入高性能刀片、视频监看系统、终端管理系统、分层编码技术等新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IPTV的业务质量,通过开发智能社区服务、卡拉OK、电视游戏等增值业务丰富IPTV互动和娱乐功能,全面提升用户满意度。
(3)投资规模
50亿元。
2.子工程2:“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
(1)建设目标
建成“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对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各类传统业务和新兴融合业务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建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的综合管控平台。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计划、整合资源,实现事先预警、事中可控、事后可溯源,建成全网的监测、预警、跟踪和处置等综合技术能力,能够在“三网融合”新时期的社会维稳、经济发展、反失窃密、网络反恐、打击犯罪和国家安全等方面起到关键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2)建设内容
管控平台包括网络基础资源管理子系统、重点接入单元监管子系统、网络安全监管子系统、信息安全监管子系统、管理服务子系统5大部分。
2011年6月为平台开发与建设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为业务试点与平台开放改进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为效果评估与机制建设阶段。
(3)投资规模
6亿元。
3.子工程3:广电“三网融合”江苏枢纽中心工程
(1)建设目标
结合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组建,建设广电江苏枢纽中心,使我省成为全国广电8大交换枢纽中心之一。
(2)建设内容
结合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开展广电“三网融合”江苏枢纽中心的规划、选址与建设,2013年,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广电网络研发中心、江苏有线国家交换中心(NIC)、江苏有线国家数据中心(IDC)、江苏有线播控中心、江苏有线运营支撑中心(江苏有线计费结算中心)等。用地13.33万平方米。
(3)投资规模
25亿元。
第五节 服务平台完善工程
一、建设任务
1.子工程1:IDC和云计算应用工程
(1)建设目标
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和网络化发展,积极开拓电子商务、云计算、互联网内容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持续积极开展云计算基础研究及应用标准制定,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度,积极切入、稳步推进云计算的多层面应用,打造IaaS、PaaS、SaaS不同类型的服务平台,通过深度定制增强平台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构建更加开放、更具价值创造活力的产业链。
(2)建设内容
南京泰山新村IDC1期扩容工程扩容项目,“十二五”前期,进行辅楼土建工程、变压器增容、油机增容、配电设备增容、主楼土建改造等,“十二五”中后期,进行数据、传输、BMS、UPS、机房空调等建设,新增2000架能力;南京江宁开发区IDC新建工程,新增能力4500架,含土建、市电引入、高低压配电、油机等;无锡国际数据中心2期工程,新增能力1500架;新建IDC机房20000平方米。
在南京和无锡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通过“云主机”等业务提供电子政务应用、智慧城市及公众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云承载;建设统一云管理平台,构建异构基础设施和网络管理平台,提供自动部署、动态调度、服务自动化和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建设云安全基地,部署安全防护系统,开展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研究工作。
(3)投资规模
37亿元。其中:
IDC项目投资17亿元。扩容建设分2期进行,预计投资3.3亿元;新建项目预计投资8.4亿元,用地4万平方米;新建IDC机房2万平方米,预计投资5.3亿元。
云计算项目投资20亿元。扩容和新建云数据中心基地,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个标准机柜,预计投资16.7亿元;建设统一的云存储平台等融合类的移动互联网新业务平台,投资1.2亿元;建设统一的云管理平台,支持5万个虚机的生产能力,投资1.6亿元;云安全方面建设,投资0.5亿元。
2.子工程2:物联网工程
(1)建设目标
促进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划期内,推动无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即以无锡为核心,南京、苏州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助力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
(2)建设内容
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好物联网的传输层(即网络层)。
充分发挥研究机构作用,将通信行业积累的信息化应用与物联网有机结合,挖掘物联网市场价值,开发相关产品和营销模式,有效提升电信业务收入增长,并不断将示范性项目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
深挖各种有共性、可共享、可实现规模化建设的市场需求,推进物联网产业研发及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使各种各样的物联网应用顺畅交互、安全共享,促进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有机结合。
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组织力量加强技术攻关,努力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与管理平台,培养素质高、技术硬的物联网网络安全队伍。
(3)投资规模
30亿元。
第六节 网络安全升级工程
一、建设目标
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及时预警能力、治本式网络安全环境治理能力、宏观监测能力及关键时刻技术反制能力等6方面能力。持续推进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消除关键网络安全隐患,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部署、安全运维、安全防护、安全可控。
二、建设任务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以标准化的数据描述方法对全局、多源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和组织管理;实现对海量网络安全数据信息快速检索、快速关联、快速回溯的能力;深入研究多通道数据关联分析和挖掘技术,形成更强的事件线索发现能力。
加强更及时的预警能力。强化以网络流量、网络行为为核心的网络异常检测能力,及时发现恶意代码新样本及恶意代码变种,及时发现网络攻击企图和攻击目标,及时发现漏洞并能够对漏洞影响进行评估,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事件预防能力,及时进行网络安全风险预警。建设配套的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预警体系、工作机制,实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合应用的信息预警通报和上报能力。
加强治本式的网络安全环境治理能力。具备针对木马、僵尸网络等大面积安全隐患的清理能力,并通过提升对恶意控制端、恶意程序传播服务器的重点打击能力,提升面向攻击源的溯源、定位能力,提高治理工作的效率和长效性。
加强全局性的应急能力。实现对域名的应急备用能力和对域名系统的安全监测。构建全省网络安全应急体系,通过建立应急工作体系、制定应急工作标准,实现高效、协作、畅通的网络安全应急业务流程,并围绕上述机制和标准建设跨网络、跨部门的应急控制技术平台,支撑应急业务流的快速、有效实施,实现应急处置工作在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中的联动。
加强宏观监测能力。实现对全省互联网网络安全宏观态势全面、客观的监测、跟踪和分析。宏观监测能力在规模上全面覆盖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已有和未来的网络形态,在技术上充分适应云计算、“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地域上完成省际骨干网、重点指定区域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延伸。
加强关键时刻技术反制能力。建立活跃木马、僵尸网络的信息库,做好对木马、僵尸网络进行跟踪劫持的技术储备,在关键时刻对大规模的木马、僵尸网络进行控制,以有效切换通过木马、僵尸网络实施的大规模网络攻击、窃密活动。
三、投资规模
25亿元。
第七节 应急保障强化工程
一、建设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信息通信网络,提升全省应急通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
二、建设任务
逐步建设各类应急系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下,完成全省VSAT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短波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并与其他各级应急平台实现对接。推进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实施重点通信设施多路由建设及容灾中心建设,提高通信基础网络的抗灾容灾能力,增加应急装备更新完善和应急资源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