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省应急通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新增应急通信车辆和移动装备300余台(套)。
(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努力缩小全省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上的区域梯度差异,积极探索符合各区域实际的发展模式,完成合理布局和适度超前建设,坚持“苏南率先发展、苏中快速崛起、苏北加快建设”,苏南达或超过国内一类地区发展水平,苏中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苏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纵深推进,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专栏4 信息化发展指数和国内外区域分类
1.信息化发展指数:
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及学者提出了一些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我国采用的是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综合性和概括性地评价与比较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进程,由5个分类指数和10个具体指标构成。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指数各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增长放缓,使用费率与负担指数及知识和应用能力指数水平较高,使用与普及程度指数和环境与应用效果指数稳定增长。
2.国内外区域分类:
从国内看,根据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可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5类地区,其中:第1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第2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陕西、山东、重庆、湖北、山西、吉林和黑龙江,共13个省(直辖市)。这些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3倍和第1类地区的70%。
江苏处于第2类地区中等位次,该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基础设施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明显低于第1类型地区,这正是该类地区与第1类地区的主要差距。②除发展效果指数,其他各分类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设施指数高出的幅度最大。③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低于第1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
从国外看,根据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将57个国家(地区)划分为5类地区,中国位于第3类地区,排名第42位。从信息化发展指数与最高水平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仅相当于位居首位的瑞典的一半。从信息化5个分类指数与最高水平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指数差距最大,相当于瑞典的28.9%。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网络能力提升
一、骨干网和城域网。网络结构优化调整遵循核心简洁化、业务控制边缘化的总体思路,继续向扁平化的目标架构演进,根据业务需求持续进行带宽扩容。提升网络智能化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网络智能识别用户需求与场景,基于统一认证、业务感知与策略控制、端到端QoS、精确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灵活、动态、高效调度,为各业务提供差异化、精确化保障。
二、下一代互联网。为应对IPv4地址资源枯竭,在省人民政府支持下,联合国际组织、科研单位及产业链各方,以重点城市和国家级高新园区为先导,基础网络先行,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齐头并进,积极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和规模化商用。到2015年底,100%城域网支持IPv6,国内访问流量排名前1000位的商业网站系统支持IPv6。
三、有线接入网。一是加快已建区域“光进铜退”,实现铜缆不出楼、不出小区、不出村,用户改造方式以光纤到户为主、光纤到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光纤到户覆盖范围,城市和苏南发达乡镇普遍实现光纤入户。加大农村区域光纤到节点改造力度,延伸光纤覆盖,缩短铜缆长度,稳步推进“光进铜退”。二是推动10G PON和下一代PON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接入带宽。积极引入10Gbps PON技术,提高分光比、扩大用户覆盖范围、保证用户带宽供给能力;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提高用户感知度和服务能力、实现多种业务提供能力。三是扩容城市光缆网,主干汇聚、传送能力、光纤接入网及无线接入网发展规模相适应。OTN和城域波分下移,缩短用户与汇聚节点间距离。完善接入网IT支撑能力,提高用户端到端接入能力,做到全程无瓶颈。
四、无线接入网。不断推进无线接入网向网络架构扁平化、接入手段多样化、承载IP化、传输速率高速化方向发展,保障2G、3G向LTE网络平滑演进,促进2G、3G、WLAN及LTE协调发展,建设以3G/LTE为主,WLAN为补充的无线高速宽带网。完善2G网络建设,提升2G网络质量,加强2G与3G/WLAN网络融合;加快扩大TD-SCDMA等技术的3G网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促进3G网络平滑升级;加强热点区域网络建设,完善WLAN覆盖广度和深度,实现频率资源的有效管理及协调,推进与2G、3G、LTE网络融合;适时开展LTE试商用,优先促进TD-LTE试点和规模商用,加大LTE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链成熟,加快部署LTE增强型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蜂窝移动、无线接入和固定宽带资源的融合利用,建设固移无缝衔接、紧密互补的无线城市。
专栏5 LTE技术的发展
LTE(Long Term 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是3G的演进技术,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在学术界,LTE被认为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LTE按照双工方式,可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2种。频分双工LTE也被称为FDD-LTE,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G标准的后续演进方向,而TDD-LTE或称TD-LTE是中国移动3G网络的后续演进方向,也是我国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为移动高宽带应用而设计的无线通信标准。
2008年,中国移动与Verizon Wireless、沃达丰联合,共同开展了TD-LTE的技术试验和测试,同时T-Mobile、Orange等多家国际著名运营商也都以不同形式参与推动TD-LTE的商用化进程。
2009年,日本正式发放LTE牌照,计划2011年投入使用。
2010年5月,瑞典启动了全球首个LTE商用站点。
2010年,中国移动分别在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建设了TD-LTE 演示网络。2011年,中国移动计划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进行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在北京进行演示网络建设。
第二节 融合集约建设
一、深化共建共享。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工作,拓展共建共享的范围,创新共建共享示范模式,提高共建共享比例,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优化统一。加强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管理、考核、统计和支撑工作,纠正共建共享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建立共维机制。理性竞争,携手合作,最大限度地开放闲置资源,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根据国务院国资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和相关工作要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进铁塔、基站、杆路、管道和室内分布系统等共建共享工作。扎实推进高铁、地铁、城铁等“三铁”以及高速公路、隧道、火车站、机场及重要公共场所(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场馆)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确保通信工程质量和全网的通信安全。建设并完善全省共建共享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公开、高效、规范的流程管理体系,逐步将共建共享考核资源纳入系统管理,不断提高共建共享管控水平。
二、务实推进“三网融合”。根据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办公室关于试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省“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大网络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切实履行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职责,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建设符合“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的业务监管系统。
第三节 服务平台完善
一、建设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支持和推动规模化、开放式IDC建设,到2015年形成6000TB信息数据存储和服务能力,并在机房规模、标准机位、装机容量、传输带宽和数据服务能力等方面,满足全省海量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的业务需求。以政府示范和政策引导等方式,吸引相关行业海量信息数据存储落户。
二、建设物联网服务平台。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推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测试服务平台。
三、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推动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推动我省在云计算方面形成领先发展优势。
第四节 网络信息安全
一、加强体系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制、机制和标准化建设,推动通信网安全保障体系整体建设由被动防护向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综合防护转变。
二、完善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与管理技术手段,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业务应用和网络融合所带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跟踪研究,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和审计手段,加大对网络安全防护检查的力度,提升网络安全审计水平和溯源定位能力,努力保证安全运维、安全防护和安全可控。
三、夯实技术保障。进一步落实基础信息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开展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建设,提升全省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建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制度,健全评估机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努力趋利避害,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有益、文明信息提供技术保障。
四、营造绿色环境。推进网络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注重网络文化建设,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深入整治互联网、手机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为广大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五、强化管理合力。整合社会和企业力量,建立外围的互联网管理队伍,提高企业对互联网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互联网协会的支撑管理作用,形成互联网管理强大合力。
第五节 应急通信保障
一、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成统一、高效、灵活的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向上联结国家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和省应急指挥平台,向下联结各通信企业,形成上下级指挥快速协调,内外部通信互通共享,逐步建成卫星通信保障、公众通信网络、现场通信装备的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
二、增强公众通信网应急抗毁能力。在全省重点地区建设可抗御重大灾害、具备卫星路由和增强电源配置的超级基站。推动企业实施重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路由建设及容灾中心建设,提高公众通信网的容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推动公众通信网应急优先服务能力建设。
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预案,提高重要通信保障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密切协同、相互支援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公共应急中的大通路作用。
第六节 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在已经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村村通电视”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电话、宽带和数字电视的用户数和普及率。
二、降低通信资费。研究制定向农村倾斜的电信资费政策,引导设备厂商开发适应农村特点的实用终端,使农民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更好的通信服务。加强农村充值缴费和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建立起多维度、深层次、广覆盖的农村营销服务渠道。引导通信企业开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增量用户市场,调整改革价格机制,降低农村通信和服务资费。
第五章 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推动落实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集团公司签订的“十二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建设7大工程58个项目,预计投资1476亿元。
表6 “十二五”我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投资规模
序号
| 工程名称
| “十二五”总投资
(亿元)
| 占总投资比重
|
1
| “宽带江苏”提升工程
| 677.95
| 45.9%
|
2
| “无线江苏”加速工程
| 525.85
| 35.6%
|
3
| “高清江苏”普及工程
| 84.2
| 5.7%
|
4
| “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 81
| 5.5%
|
5
| 服务平台应用工程
| 67
| 4.5%
|
6
|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
| 25
| 1.7%
|
7
| 应急保障加强工程
| 15
| 1.0%
|
总 计
| 1476
| 100%
|
第一节 “宽带江苏”提升工程
一、建设目标
实施“宽带江苏”提速工程,全省城市全面实现光纤化,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城镇楼宇光纤通达率达90%以上。加快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建设,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通达率达100%。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千兆入楼、百兆入户,T级出口,商务楼最高接入带宽达1000Mbps以上,城市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带宽提供能力,乡镇地区普遍具备20Mbps带宽提供能力,农村地区普遍具备12Mbps带宽提供能力。
二、建设任务
1.子工程1:IP骨干网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将宽带网络建设成可运营、可管理、可赢利的多业务承载平台,满足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应用需求。网络容量持续扩容,流量转发效率稳步提高。省际出口带宽增加至18300Gbps,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带宽增加至7.5Gbps。
(2)建设内容
优化网络结构。继续向扁平化演进,逐步合设同城的核心节点和汇聚节点,减少网络层次。坚持“大容量、少局所、高性能”的原则,核心设备选用基于高可靠性矩阵技术的集群路由器,结合40G/100G等高速链路的引入综合考虑扩容方案。
扩充网络容量。在不增加网络节点的前提下,通过提升链路带宽和增加链路数量等方法提高网络整体容量。在设备间链路扩容配置中,增加的扩容链路尽量分布到节点内的不同设备中,以兼顾设备、链路的负载分担与备份,减少节点内的流量穿透。
完善路由组织。根据不同路由方向的实际网络流量,对网络带宽进行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流量绕转、路由控制调整等问题。调整路由策略,适应网络结构变化,对流量、流向进行优化,提高流量整体传送性能。
(3)投资规模
9.5亿元。
2.子工程2:城域网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城域网持续优化,全业务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重点加强视频业务承载。QoS、组播等能力加快部署,差异化业务提供能力更趋智能化,满足融合业务的大规模开展。网络结构优化,网络容量提升,城域网出口带宽增加至17500Gbps,业务接入控制层端口容量增加至842000Gbps。实现网络可管可控、计费方式灵活多样,更好地支撑网络运营。
(2)建设内容
简化网络结构。坚持“层次清晰化、网络结构扁平化”的原则,城域网出口核心路由器与省网接入路由器考虑合设,减少网络层次,并根据网络流量适时引入集群路由器设备。
扩充网络容量。城域网核心路由器在不增加网络节点的前提下,通过提升链路带宽和增加链路数量等方法提高网络整体容量。业务接入控制层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增加BRAS/SR设备数量,扩大覆盖范围。采用高密度、大容量设备逐步替换现网的小型设备,提升业务接入控制层端口容量。
增强基站承载。建设一张覆盖全省以基站承载为主的融合承载网络,不仅具备基站、L2/L3大客户、AG、动环监控等高质量业务的承载需求,而且满足网络管理运维、网络智能性、网络可靠性、网络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综合网络需求,预计覆盖2.5万个宏基站。
提升业务承载。提升网络智能化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通过DPI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与感知用户需求和场景,通过核心控制层进行统一认证与集中的业务策略控制,并与网络承载设备联动,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动态、高效调度。为各种业务按需提供专用的传输通道和端到端的QoS,为综合业务承载实施差异化、精确化的保障。
加强网络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综合管理和计费系统,对软件功能进行扩张部署和深度挖掘使用,提高维护水平、对网络实现精确化管理。提升系统硬件处理能力,以支撑更多的管理维度,扩大管理网络设备的数量及范围。
(3)投资规模
73.3亿元。
3.子工程3:下一代互联网推进工程
(1)建设目标
启动现有网络向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工程,逐步解决IPv4与IPv6异构网络的共存与互通问题,最终实现全面IPv6化。“十二五”期末前,基本停止向新用户和新业务分配IPv4地址,骨干网、城域网、域名服务器、主要网站、互联网应用、终端等基本支持IPv6,IPv4与IPv6基本实现互通。
(2)建设内容
多方联合,共同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演进为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省人民政府指导下,联合国际组织、科研单位及产业链各方,分阶段在网络、终端、软件系统等各环节进行改造,打通网络建设、业务迁移和新产品开发、运行维护和服务流程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平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