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1〕14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编制的《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江苏省“十二五”信息通信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网络建设
第二节 建设管理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第一节 发展环境
第二节 发展趋势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网络能力提升
第二节 融合集约建设
第三节 服务平台完善
第四节 网络信息安全
第五节 应急通信保障
第六节 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宽带江苏”提升工程
第二节 “无线江苏”加速工程
第三节 “高清江苏”普及工程
第四节 “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第五节 服务平台完善工程
第六节 网络安全升级工程
第七节 应急保障强化工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第二节 完善政策扶持
第三节 健全标准体系
第四节 优化项目管理
第五节 营造良好环境
附录1 “十二五”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录2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取得长足发展,信息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和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信息通信服务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了社会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支撑了我省率先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网络建设
一、骨干网容量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IP骨干网络容量显著提升,性能持续优化,结构日趋扁平化,快速向“大容量、少局所、高性能”目标架构演进,较好满足了各类业务承载需求。截至2010年底,省际出口带宽达4045Gbps,为“十五”期末的16倍。对部分核心路由器和核心节点进行合设、归并,有效简化网络层次,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间穿透流量,增加了部分省间直达链路,合理均衡流量。建成12条155Mbps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总带宽达1.86Gbps,强力支撑我省“一城、三地、五园、一带”的软件业发展战略。在初步实现网络整合的基础上,省-市-县干线广电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完成,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50个县(市),网络规模及安全等级居全国广电网络首位。
二、城域网业务保障逐渐增强。“十一五”期间,城域网容量持续提升,10G/10GE高速链路规模应用,设备性能和集成度快速提高。截至2010年底,城域网实现了扁平化改造,总出口带宽由340Gbps增加到3385Gbps,业务控制层设备数量和覆盖范围不断加大。同时,综合部署各项服务质量技术措施,为不同业务类型提供相应等级的保障,并优先和重点保障高价值核心业务的传送,进一步增强语音、数据、视频等多业务承载能力。
三、有线接入网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大有线接入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在光纤覆盖范围、宽带普及率、端口和带宽供给、无源光网络的规模应用及接入服务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网络规模、容量、覆盖范围和用户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省接入网宽带普及率达13.6%,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4Mbps左右,部分家庭用户可达20Mbps,政企用户最高可达1000Mbps,接入端口数达1806.3万个,为“十五”期末的3.9倍,其中,光纤到户/光纤到楼覆盖用户达398.7万户。全面完成广电网络在省辖市以上城市接入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有线电视用户逾400万户,为高清互动电视业务普及奠定了基础。
四、无线接入网覆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无线接入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质量进一步提升,功能应用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无线网络装机容量达8875万户,上行出口带宽达34.5Gbps,2G网络覆盖率达100%,网络覆盖由以2G为主逐渐向2G、3G、WLAN融合组网方向演进,3G网络覆盖率超过94%,下行速率达7.2Mbps,省所有城市、县城和乡镇实现全覆盖。“十一五”中后期,我省全面启动“无线城市”建设,采用“3G+WLAN”协同模式,建设5.4万个3G基站和超过1.5万个WLAN热点,城市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信息终端快速普及。“十一五”期间,全省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数达1048万户,网民人数达3306万人,普及率为43%,IPTV用户达170万户(规模居全国第一)。手机上网用户数达3652万人,计算机普及率达45.6台/百人,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880万户,普及率75%,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000万户,互动电视用户达100万户。
表1 “十一五”我省信息通信网络能力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五”
期末指标值
| “十一五”
期末指标值
| 增长率
|
骨干网
| 省际出口带宽
| Gbps
| 248
| 4045
| 1531.1%
|
城域网
| 城域出口带宽
| Gbps
| 340
| 3385
| 895.6%
|
有
线
接
入
网
| 带
宽
覆
盖
率
| 2Mbps
| %
| 91%
| 99%
| 8.8%
|
4Mbps
| %
| 8%
| 96%
| 1100%
|
8Mbps
| %
| 0
| 89%
| -
|
12Mbps
| %
| 1%
| 75%
| 7400%
|
20Mbps
| %
| 0
| 40%
| -
|
宽带普及率
| %
| 9%
| 13.6%
| 51.1%
|
| 服务能力
| 接入端口数
| 个
| 368.5
| 1806.3
| 390.2%
|
光纤入户/楼覆盖用户数
| 万户
| -
| 398.7
| -
|
有线电视用户
|
| -
| 400
| -
|
无
线
接
入
网
| 2G
| 站点数
| 个
| 23770
| 69935
| 194.2%
|
面积覆盖率
| %
| 90%
| 100%
| 11.1%
|
用户数
| 万户
| 2554.2
| 5571.1
| 118.12%
|
3G
| 站点数
| 个
| -
| 53875
| -
|
面积覆盖率
| %
| -
| 94%
| -
|
用户数
| 万户
| -
| 352
| -
|
WLAN
| 用户数
| 万户
| 0.1
| 101.3
| 101200%
|
覆盖物业点数
| 个
| 120
| 15049
| 12440.8%
|
交换机装机容量
| 万户
| 4977
| 8875
| 78.3%
|
移动分组域出口带宽
| Gbps
| -
| 34.5
| -
|
专栏1 承载网络架构
通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以及应用以往是通过传输网络以电路交换方式承载,今后发展趋势是通过IP综合承载网络以分组交换方式承载。承载网络分3个层面:
(1)骨干网:负责汇聚和转发省内各城域网之间以及省网与国家/区域网络之间的流量,主要关注网络容量以及转发性能。
(2)城域网:负责汇聚和转发城域范围内以及城域网与省网之间的流量。不仅关注网络容量和转发性能,还需满足全业务承载需求,负担用户及业务的接入认证、控制及提供各级QoS保障。
(3)接入网:包括有线接入网(分为光纤接入网、铜缆接入网、混合接入网等)和无线接入网,关注覆盖范围及用户接入带宽,同时,进行最实步的业务区分并且实现各业务的管道化隔离。
其中,接入网是当前信息通信领域中高新技术竞争最激烈和发展最快的部分,在通信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主要在于:是通信网络中最大部分,建设费用占建网总费用的70%左右;直接面对用户和各种应用系统,是完成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必经之路,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通信网的发展。
第二节 建设管理
一、“三网融合”进程逐渐加快。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0〕35号)下发执行,2010年7月,南京市被确定为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根据试点方案总体安排,我省加大对数据传输光缆、无线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通信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改造,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探索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业务发展模式,促进网络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等各环节协调发展。
二、集约化建设模式持续探索[1]。“十一五”期间,全省持续探索和创新跨行业、跨部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模式,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建立。共建共享范围从基站、铁塔、城域杆路等设施发展到地铁、高铁、城铁、隧道等重点工程及重要场所,又逐步向小区驻地网管道和室内分布系统延伸。自2008年10月启动至2010年底,共建基站、铁塔和杆路分别为1764个、1576座和664.2公里;共享基站、铁塔和杆路分别为2945个、2793座和461.2公里;共计节省资金约14.5亿元。
三、网络信息安全不断加强。全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了互联网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增值电信业务基础信息管理平台、互联网接入商管理系统、网站被黑发现系统、网站挂马监测系统、被动域名监测系统、移动互联网恶意代码监测系统及样本中心、网络安全业务综合管理与协作系统等多项针对各类网络基础资源和安全事件的管理平台,对基础资源和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提升网络监管各类手段效能,并与地方相关部门配合协调,服务地方发展。在保证通信网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着力加强保障手段和技术能力建设,加大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各种挑战。
四、应急通信保障快速提升。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夯实应急通信管理基础,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设高度抗灾、天地一体应急通信网络,在全省地震、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和通信保障重点地区,建设了33个以卫星和微波作为备份传输路由的超级通信基站。初步建成了与战备应急通信要求相适应的通信应急指挥平台,强化应急手段,改善应急装备和设施。“十一五”期间,新增卫星电话30部、卫星通信车2台、移动应急基站车14台、移动油机车82台,出色完成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灾通信保障和奥运、世博会等重要活动的通信保障任务。
第三节 存在问题
我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国内一类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一五”期间,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截至2010年底,我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运营商自筹,且投资占收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光纤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网络建设有待重点推进。各类信息终端普及率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地。除有线电视普及率居全国之首外,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及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计算机普及率等均与国家一类地区有较大差距。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仅为13.6%,排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和辽宁之后,位列全国第7位,远未达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网络接入带宽在4Mbps左右,在国内位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20Mbps左右相比,仍有差距。截至2009年,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71.7,在全国五类地区中居第2方阵,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为65.4,发展水平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也落后于上海、广东、浙江等兄弟省市,与我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2的地位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表2 2010年国内相关省市信息终端普及率
地区
| 固定电话
普及率
(部/百人)
| 移动电话
普及率
(部/百人)
| 有线电视
(%)
| 每百人互联网
用户数
|
一类地区
| 北京
| 50.5
| 121.4
| 67.07
| 69.4
|
上海
| 48.7
| 122.9
| 66.67
| 64.5
|
二类地区
| 天津
| 29.9
| 88.7
| 65.57
| 52.7
|
浙江
| 38.3
| 97.4
| 63.86
| 53.8
|
广东
| 32.9
| 99.9
| 61.26
| 55.3
|
江苏
| 32.3
| 76.7
| 71.96
| 42.8
|
备注
| 2010年,我省计算机普及率45.6台/百人,而国家一类地区计算机普及率平均为76.6台/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