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子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国发2011】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作物种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云南种质资源丰富,素有天然基因库之称,已查明的植物种类38万种,约占全国的40%。加之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条件及自然屏障较好,制种成本较低,西双版纳州、元谋县、寻甸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的冬(夏)繁基地,省外种子企业逐步转移到我省进行种子生产,随着“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将为我省水稻、玉米、马铃薯、蚕桑、茶叶、咖啡、橡胶、花卉、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走向东南亚国家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全省各级科研院所从事农林牧渔良种研发的科研人才已达4000人左右,种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意义重大。“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先导和载体,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基础。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现代种业有利于发挥云南资源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用种需求,有利于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五)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用种需求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为目标,依托资源,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种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六)目标任务。
通过5年的努力,建立起省级农林牧渔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培育一批适合云南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创建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健全农作物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子企业,建设一批集加工、仓储、配售、信息物流为一体的种子市场,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业管理体系;扩大种业的对外合作,初步形成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种业体系。到2015年,力争全省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提高30个百分点,杂交水稻种子自给率达30%以上;杂交玉米种子自给率稳定在80%左右;脱毒马铃薯种薯自给率达50%以上,特色经济林良种使用率达到80%;优良种畜禽制种供种能力提高20%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粮食平均单产提高1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185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