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存在资源共享困难、军民技术标准互通性不足、技术和人才流动性较差等问题,产业选择受限,造成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不够完整,关键和基础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足,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面临挑战。
(三)面临形势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将航空航天产业列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领域之一,提出航空航天产业要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化发展。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是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2. 建设世界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是建设世界城市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保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带动首都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航空航天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3. 空天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市场规模爆发性增长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市场空间。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带动航空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预计未来20年中国民航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民用飞机市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航天器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设施及航天应用服务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原则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合理布局满足世界城市条件的高端产业要素,重点推进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要素互动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十二五”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航空航天产业。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依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抓住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军民融合、优化集聚、重点带动”,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高端研发、先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航空航天技术转化与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三)奋斗目标
1.产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十二五”末,航空航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
2.高端制造能力显著增强
保持航天“星、箭、弹、船”总装和集成测试优势基础,在航天地面应用系统成套设备领域形成全国领先优势;实现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航空发动机整机的制造能力,在航空航天高端材料、关键系统、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能力;在高端通用航空飞行器整机制造领域实现突破。
3.核心研发能力高度聚集
依托现有的航空航天科研生产机构,打造我国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主体;引导航空航天领域相关机构在京扩大研发规模,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产业化基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吸引航空航天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建设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代表国际水平的航天器载荷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发基地,建成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航空等领域的一批高端研发中心,形成国际航空航天合作产业联盟。
4.产业结构形态优化升级
集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优势产业,形成“两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即: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核心的北部高端研发集聚区、以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南部高端制造集聚区、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园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经济带;重点发展10个新兴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基本形成以高端研发为主体、先进制造为核心、总部经济为引领、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和服务为支撑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四)远景展望
通过10到15年的发展,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年总收入过万亿,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形成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航空航天高端产业形态,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高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和辐射全球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高地。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航空领域发展重点
航空领域重点发展一个核心系统、两项产业基础、四种制造能力、五项关键技术。
一个核心系统: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
两项产业基础:新一代航空动力领域、航空材料领域;
四种制造能力: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制造、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空中与地面保障设备制造;
五项关键技术: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技术、通用航空器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通航适航取证技术、航空共性支撑技术。
以大型飞机、通用航空飞行器、支线飞机、无人机研制生产需求为牵引,集中发展关键配套技术与产品,在航空动力、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上实现自主配套;开展国际合作和航空转包生产,积极参与军贸出口;重点拓展民用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飞机与发动机维修服务业、航空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
2.航天领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