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不断提升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抓好大一物流园区、大张物流园区、洛阳国龙物流园区、农副产业品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大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步伐,大力推广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信息处理手段,加强物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着力建设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着力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重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科研组织,培育科技服务品牌。支持涧西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等科技服务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发展;在新区规划建设科学城,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入驻;整合现有国家、省级质检中心的检测资源,筹建国家中部质量检测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底,力争形成辐射中原的科技服务中心。
(四)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积极引进外资或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种金融需求;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运行结算中心、软件研发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我市,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动产监管、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保险代理、证券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金融中介市场秩序,提升金融中介服务的整体水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布局,建设具有鲜明特色路段和建筑群的金融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快金融机构、人才、信息、资金的聚集速度和规模,着重培育新区金融商务区。
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是向各行业注入知识与智慧的基本工具,加快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是转变老工业基地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管理和决策以及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努力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加快信息化与现代工业体系深度融合。
(一)推动企业信息化
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软件,推动信息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提高研发设计过程信息化水平,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效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加大推广企业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应用的力度,推行“ERP进企业三年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00家企业推行ERP应用,组织面向企业领导的ERP应用知识培训,提高企业领导对ERP应用的认识,2015年底,要达到大型企业50%以上使用ERP进行管理。
(二)发展工业智能产业
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利用数字技术、芯片技术、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等工业智能技术大幅度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在推广工业智能技术应用的同时,拉动洛阳工业智能产业的发展,建设洛阳工业智能产业园,工业智能孵化中心与工业智能应用中心,到2015年底,使洛阳工业智能企业数目超过400家,产业的营业规模超过50亿。
(三)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启动“电子商务进企业的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参加“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加大企业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在洛阳发展业务,到2015年底,洛阳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70%。
九、强化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坚持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围绕七大重点行业,打造五大循环链,实施七大类200个左右重点项目,建设10个循环型园区、30个循环型企业,以点带面地推动洛阳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增长、和谐发展。
(一)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以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电、装备制造,以及建材、农林产品加工七大行业为重点,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打造“钼矿采选-冶炼-深加工-矿山生态恢复”循环链、“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合金)-铝材(深加工)-赤泥、尾矿等资源化利用”循环链、“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综合利用”循环链、“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废弃物利用”循环链、“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品”循环链等五大循环产业链;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再生资源及再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
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七大循环经济重点工业行业发展现状,建设10个循环型园区、30个循环型企业,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实施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再生及再制造,节能环保装备与产品制造,清洁生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中水回用等7大类20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2015年底,单位GDP能耗降至1.06吨标准煤/万元;全市单位GDP取水量降至56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与2009年相比,单位GDP取水量下降18.84%,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0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2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71%。
(二)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认真贯彻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率先推进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积极抓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到2012年,扶持培育10家左右在各自领域有特色、有专长、有优势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初步建立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对占我市用电量60%以上的电解铝、多晶硅行业重点进行节能降耗改造,2011年底前完成300千安以下电解槽淘汰任务,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2015年底,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我市30重点户耗能企业的落后装备全部更换到位,力争完成市定降低17%的能耗指标。
(三)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
结合新一轮碧水蓝天工程,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电力、水泥、钢铁、化工、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平板玻璃800万重量箱、水泥200万吨、电解铜5万吨、铁合金2万吨、小火电100万千瓦等,坚决取缔小淋金、小堆浸、小电镀、小化工等“新五小”、“十五小”污染企业,确保2012年底前全市范围内“新五小”、“十五小”反弹现象零发生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组织领导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协调,统筹兼顾,把振兴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统筹组织和实施国企改革、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重要工作。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洛阳精神,努力营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积极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