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煤化工行业
以煤化集团永龙能化、骏马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煤化工企业为依托,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乙二醇、硝酸硝基复合肥等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26%。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12%。
二、特色产业
以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形成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链条化的生产经营群体,提高骨干企业研发及产业带动能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硅光伏产业
以多晶硅产业为龙头,坚持产业链延伸、硅电一体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重的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洛龙产业集聚区光伏光热产业集群和偃师高新专业园区硅光伏产业集群,建设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硅光伏产业。依托中硅高科、万年硅业、上海超日、洛阳尚德、阿特斯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壮大产业规模。继续改进多晶硅生产工艺,提升多晶硅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四氯化硅等副产物利用水平,扩大太阳能电池用硅片、高转换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能力,同时发展薄膜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以有机硅为主的硅衍生产品和以超白玻璃、石英坩埚为主的产业链配套产品。重点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和补链型企业,加快推进中硅高科新增2万吨多晶硅、阿特斯电池片及组件、尚德电池片及组件、洛玻超白超薄玻璃及镀膜等项目,建设中硅光伏园、超日光伏园、利尔光伏园。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8家;重点建设洛龙光伏光热产业群、偃师硅光伏产业群、伊川硅材料产业群、新安硅材料产业群、高新区光伏光电产业群等五个特色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32亿元、78亿元、18亿元、6亿元、7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6家;重点建设洛龙光伏光热产业集群、偃师硅光伏产业集群、伊川硅材料产业集群、新安硅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光伏光电子产业集群等五个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06亿元、210亿元、72亿元、48亿元、160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
以洛阳被认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契机,依托中色院、耐研院、725所、黎明院、洛钼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亿元,年均增长4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7家。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年均增长4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
1. 新型合金材料
依托钼都钨钼科技有限公司、钼业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洛阳高科钼钨材料有限公司、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洛阳麦达斯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轴承和核电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等特种钢生产技术、钼钨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技术、海绵钛低成本生产技术、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钛材料生产、研发中心,打造国内最强大的钛产业基地和国内最强大的钼钨产业深加工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
2. 新型化工材料
依托黎明化工院化学推进剂原材料研发基地、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烟台氨纶、佛塑股份、永太科技等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开展精细化学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同时开发生产包括超低温、自润滑轴承用聚四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系列、固体润滑轴承用模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系列、电机轴承用增强尼龙复合材料、高温高速轴承用聚醚酮复合材料等;开发生产轴承专用磨削液、高速轴承用复合锂基润滑脂、硬磨液等新型化工材料产品。开发航空用复合碳纤维新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3. 特种功能材料
依托中钢耐火材料研究院、中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展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发展新型透气元件和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新型碳化硅复合耐火材料、高温晶体纤维及制品和不定形耐火材料、致密高强微孔化耐火材料等高端制品,满足高温工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需要,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特种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钢铝、铜铝等异种金属复合材料。依托镭奇公司,重点在透明陶瓷、高温陶瓷、粉末冶金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重点建设伊滨产业集聚区先进复合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新建双瑞金属复合材料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建设先进复合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亿元,先进复合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达20%等;
4. 电子信息材料
依托我市多晶硅、单晶硅、超薄玻璃生产和技术基础,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硅抛光片、外延片等半导体材料,TFT液晶显示器用玻璃基板、PDP等离子显示器用玻璃基板、晶体硅电池用和薄膜电池用玻璃、各种导电膜玻璃等电子玻璃材料,开发生产高纯四氯化硅、光导纤维预制棒和光导纤维产品。依托725所、黎明化工研究院,发展应用于电子领域的氧化铟和氧化锡纳米粉末材料、六氟化硫等电子气体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
(三)轴承产业
依托洛阳LYC轴承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凌汽车轴承有限公司、洛阳市新强联回转支承轴承有限公司、河南星彩滚子有限公司、世必爱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轴承、航天航空轴承、高速列车轴承、数控机床精密高速轴承等,提高高附加值和高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加大性能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轴承产品的比例,扩大大型、特大型轴承的优势,努力实现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推动企业产能释放,形成规模效应,把洛阳打造成为“轴承之都”。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轴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以上;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新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六个轴承产业集群。201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3%以上;轴承产品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达到约20%;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3%以上,其中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8家以上;培育壮大伊滨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两个轴承产业集群。
三、战略新兴产业
发挥洛阳现有产业及科技研发的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中航锂电、中集凌宇、中航光电、凯迈嘉华等优势企业,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以新型动力电池为核心,做强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在电池电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车用超级电容器等动力模块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打造“中国锂电池之都”。重点发展以锂离子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为核心的电动车及新型混合动力车产业,加快整车研发及产业化步伐,力争在城市公交客车、校车、经济型电动轿车等整车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