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色金属产业
依托洛阳市资源优势和加工能力,促进有色金属产业从原料基地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转变。加快优势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建立钼、钨、铝、钛等有色金属交易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作用,鼓励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提高洛阳有色金属产业在国内、国际同行业的话语权,引领行业发展。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6家。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家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8家。
1. 铝行业
依托伊电集团、万基控股、中铝河南铝业、洛阳麦达斯铝业等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导铝加工企业集聚集群式发展,加快促进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发展铝加工产业集群。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铝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铝压铸件、高精铝板带箔和各类铝合金型材,电解铝70%以上转化成高附加值铝加工材;产业链向终端市场延伸,已形成的铝加工材至少20%进一步转化成终端消费品;大力推进铝加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推广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短流程、环保型铝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电解铝企业90%以上实现直接铸轧,铝加工行业综合能耗至2013年至少降低5%,至2015年再降低5%。重点建设万基控股40万吨铝板带箔、龙鼎铝业60万吨铝板带箔、洛阳麦达斯铝业5万吨车辆铝型材、洛阳博然铝业5万吨铝型材项目、洛阳安轮铝制品有限公司500万套车用铝轮毂等项目。重点引进美铝集团、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远大集团、恒大集团、脱普日用化学品(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铝制品深加工项目。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33%左右;形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产业链条完善、集群式发展的大型铝工业生产基地。
2. 钼钨行业
依托有色金属设计加工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钼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研发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扩大我市钼钨加工行业的技术优势,提高钼钨选矿综合技术水平和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依托洛钼集团、钼都矿冶等企业大力发展钼钨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钼钨板带、碳化钨、钨基硬质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努力使钼钨矿产品实现全部就地转化,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产品向精深加工型产品方向发展;加快行业整合,引导采选、冶炼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钼钨深加工产业集群和洛钼集团年处理42000吨复杂白钨矿项目、洛钼集团钨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42%左右;依托洛钼集团、钼都矿冶等公司,将洛阳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钼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3. 钛行业
依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的科研及生产能力,加快我市钛产业产学研军融合发展步伐,加大钛制品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开拓工业用、民用、军用钛产品应用领域;加快推进新安县钛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设。加快海绵钛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争取“十二五”末,吨海绵钛耗电量由25000度降至20000度以下;加快万基控股氯化法钛白粉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42%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海绵钛产能扩大至3万吨,实现全部就地深加工,形成国内重要的钛产业基地。
4. 黄金、铜及其它行业
依托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紫金矿业在洛投资企业的开采、冶炼能力和洛阳市黄金的资源优势,加大黄金开发力度;依托中铝洛铜,大力发展高精度电子铜板带材、高强度异型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及其辅件铜材,进一步提升铜加工能力,进一步巩固中铝洛铜在国内铜加工行业的优势地位。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实现我市黄金、铜材料加工规模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三)石油化工产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以进一步扩大石油炼化规模为基础,以发展化工纤维产业为核心,拉长PX、PTA、聚酯及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培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高端石化产品,2015年底,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家;重点建设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并着力规划1-2家化工专业园区。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年均增长30%,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32家。
1. 石油炼化行业
重点支持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做大做强,以扩大炼油规模为核心,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清洁化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油品质量;以延伸现有大宗化工原料产业链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场导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工艺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非纤用聚酯、特种工程塑料等市场前沿产品。加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炼油扩能前期工作,重点实施中石化洛阳分公司年产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及配套的原油中转站建设和成品油首站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年产45万吨PX、100万吨PTA及20万吨聚丙烯项目。规划建设离子交换法双酚A、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等拉长产业链条项目,形成产业系统配套、上下游协调发展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28%。
2. 精细化工行业
依托洛阳石化宏达公司、金达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洛阳矿业集团非金属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洛阳石化分公司的芳烃、丙烯、苯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产业延伸发展;积极与美国杜邦公司、日本三菱化学、台湾大连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陆续形成丙烯、苯-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制品的丙烯和苯产业链和异丁烯、顺酐为主的混合碳四产品链,建设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园;依托我市丰富的萤石资源和3万吨无水氟化氢产能,推动以洛阳矿业集团嵩县非金属公司六氟磷酸锂、氟橡胶、氟碳涂料等科技含量高的高端无机氟精细品生产,支持以黎明院自有技术为核心的高纯六氟化硫、高纯三氟化氮、高纯四氟化碳等高纯含氟气体的产业化推广工作;引进中德合资扬州拜耳公司、山东巨化股份等在氟化工行业先进技术,将我市打造为中西部重要的氟化工工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20%;高端氟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球形钯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24%;高端氟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球形钯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3. 化学纤维行业
依托洛阳实华合纤有限公司、白马集团等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洛阳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和年产40万吨PX、河南煤化集团年产100万吨PTA项目带来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年产60万吨PET(涤纶)项目,并依托现有化纤纺织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和壮大纺织产业链条。加强与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大型纺织企业的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垂直一体发展,形成由PX-PTA-PET-长短丝加工-纺织印染-成衣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建设吉利-孟津纺织工业园,积极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等下游相关深加工项目,重点引进30万吨/年直纺短纤、2.4亿米/年漂染、20万吨/年POY、3万吨/年织造等关键环节项目,突出规模效应,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百万吨级化学纤维产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100%;化纤纺织产品占国内市场2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