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服务业严重滞后

  2010年洛阳市三产结构为8.1:60.1:31.8,第二产业强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为13∶87,重工业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着资源型、低端化产业比重大、产品链条短、增值能力弱等问题。制造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与洛阳制造业的地位不甚相称,并日渐成为制约洛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产业集群发展缓慢,集聚区承载能力有待加强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龙头引领项目少、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产业布局及产业集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的意识,对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和良好的协同合作,存在产业类同、低层次竞争现象;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集聚区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物流平台等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发展滞后,集聚区仍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形态。

  (三)机制转换任重道远,企业发展包袱沉重

  国企改革急待深入,管理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展缓慢,权、责、利不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灵活,公用制经济占比大;部分采取分立式改革方式剥离优质资产组建新公司,大量的低效资产或不良资产仍然留在母公司,已成为母公司的沉重负担;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原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历史欠税,离退休人员津贴费用、统筹外医药费、社会保险等各项统筹外费用等遗留问题仍由国有企业负担,国有企业历史包袱依然沉重。

  (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民营经济缺乏活力

  2010年,洛阳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50%,低于全省60.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经济发达省份。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思想不够解放;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扶持政策不够多,信息渠道不畅,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小富即安”,经营管理粗放,改革和创新能力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学研军融合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市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科研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学研军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模式主要为“引进消化型”,多数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整体装备水平亟待改造和提升;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保障体系有待于完善,“孔雀东南飞”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1.25%。

  四、振兴的机遇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具备特有的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洛阳的工业实力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及科技研发能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的郑洛对接联动、辐射带动周边的要求,将洛阳置于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重要地位并寄予厚望,为洛阳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从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向以内需为基础的综合平衡型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使中部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的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也使洛阳地处内陆不便于开展国际贸易的劣势得以消减,而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优势得以凸显。

  (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机遇

  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点,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科技实力突出。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主流,是比较复杂的成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恰好与我市的工业、科技、人才及人力资源优势相叠加,必然会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

  (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低碳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洛阳已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第二章 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成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郑-洛工业走廊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支点;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在国内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进制造业的领航旗舰和科技研发的智力中心、带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实现由“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根本性跨越。

  二、基本思路

  坚持“提升、融合、转型、改制”原则,以“四路并进”为基本途径,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突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和龙头带动,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增创制造业新优势;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活企业发展动力;着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装备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精品名牌”、“集群品牌”;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发展目标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技术进步;承接转移,开放带动”的原则,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30%以上,达到2100亿元、8500亿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达到18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用水量降低1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8%。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500亿元,占全市65%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以上,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5%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3家、500-700亿元2家、300-500亿元2家、200-300亿元5家、100-200亿元1家、50-100亿元2家、30-50亿元2家。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集聚区总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超过80%、60%。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工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洛阳标志性产业;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支柱产业的态势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格局。

  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30%以上,达到3000亿元、14000亿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用水量降低30%,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五年减少10%。到2015年底,培育出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家,300-500亿元企业4家,200-300亿元企业3家,100-200亿元以上企业12家,50-100亿元以上企业30家。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上,占全市70%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以上,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2家、500-1000亿元4家、300-500亿元4家、200-300亿元3家、100-200亿元的4家,争取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0%。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明显的区域布局特征,数字化制造、清洁性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实现;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新材料、硅光伏、轴承产业跃居国内先进行列,成为洛阳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工业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