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洛政〔2011〕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按照我市“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作用”、“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而成。主要阐明我市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振兴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未来几年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行动纲领,也是市委市政府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振兴机遇

  一、发展历程

  洛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将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为首的13个重点项目落户洛阳,后又在洛阳建设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厂和炼油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随着“三线”军工企业的搬迁,158厂、202厂、632厂、744厂等十余个“三线”军工企业进驻洛阳,为了和重点工业项目配套,国家相继投资组建了以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为首的10余家部级科研院所,使洛阳形成了从科研到生产配套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以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属及能源电力为支柱的重要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洛阳市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工业门类更加齐全,并形成大中小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洛阳市实施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1648”工程(即在16家重点企业实施48个重点技改项目),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又启动了新一轮更高层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实施了以改造提升老国有企业为主的新一拖、新重机、新洛铜、新洛轴、新河柴等工程;强力推进国企改革,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激存量、以产权换项目、以上市促改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洛矿与中信、洛铜与中铝、一拖与国机、洛轴与河南煤化、洛耐与中钢、洛玻与中建材、凌宇和中集、春都与河南建投等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重组,一批老国企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充分发挥洛阳资源、技术优势,培育了煤电铝和钼钨钛产业链,引进了中硅、尚德、阿特斯等企业,形成硅光伏产业链,为洛阳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二、发展现状

  目前,洛阳市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1.2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43.8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市GDP比重达5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9.4亿元,同比增长29.4%,利润189.4亿元,同比增长39.6%。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增长30.3%。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98家,其中:300-400亿元1家,200-300亿元1家,100-200亿元5家,50-100亿元4家,10-50亿元29家。

  (一)传统优势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装备制造业,具有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大型矿山设备、大型干法水泥设备、余热发电设备、有色金属加工设备、玻璃深加工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轴承、数控机床电主轴、双曲面球形桥梁支座等一大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产品,研发制造了世界最大的油压机、矿用自磨机、球磨机和填补国内空白的褐煤提质成套装备、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57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亿元,同比增长32%。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煤-电-铝-铝深加工”、“钼钨矿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海绵钛-钛扁锭-钛钣带、钛焊管-钛设备”等产业链,形成了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铝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钼采选基地。2010年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8亿元,同比增长49%。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炼油、8万吨聚丙稀、2万吨双向拉伸薄膜、11万吨双氧水、10万吨合成氨、21.5万吨对二甲苯(PX)、32.5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20万吨聚酯、20.5万吨涤纶长短丝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油化工、油化纤产业链,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10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20.6%。能源电力产业,发电总装机容量达857.85万千瓦,占河南省的17%,其中火电装机650.5万千瓦,火电装机中单机30万千瓦以上装机达450万千瓦,占全市火电总装机量的69%。2010年煤炭设计生产能力达2247万吨。同时,4×100万千瓦核电和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正积极推进。2010年,全市能源电力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15%,是中原地区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硅光伏、光电产业,通过引进中硅高科、无锡尚德太阳能、阿特斯光伏电力、上海超日太阳能等一批国内领先企业,形成了“工业硅-多晶硅-多晶铸锭-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光电子产业,在航空光电探测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微光夜视产品、光电连接器以及显示产品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2010年,全市硅光伏及光电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58%。

  (二)战略新兴产业初显规模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洛钼集团的钼合金,725所的钛合金、橡塑材料,黎明化工院的聚氨酯材料、氟化物系列产品,耐研院、中钢洛耐的特种功能材料,中硅高科、洛玻集团的电子信息材料优势已基本显现。LYC轴承公司起草了国家风电轴承行业标准,成为我国唯一能够研制生产全系列风电轴承的企业,轴研科技公司已具备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全套轴承的能力。725所双瑞风电叶片公司已形成年产300套2兆瓦、3兆瓦风电叶片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我国2兆瓦以上风电叶片空白。中航锂电公司锂电池技术国内领先,已形成年产1.2亿安时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是国家电源行业(动力锂电池系统)标准起草核心成员单位,其100安时以上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是国内唯一通过国家安全检测的产品。中信重工余热发电装备市场占有率达70%,研发了褐煤提质装备并产业化。普莱柯公司兽用疫苗产业化发展,已成为行业龙头,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中航光电公司光电连接器产品占全国3G市场75%。我市荣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各类研发机构1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位居河南省前列。“十一五”期间,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513项,其中国家和省级奖168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位居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4044件。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先后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称号。

  (四)产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展开

  17家产业集聚区列入省规划范围,数量居全省首位。按照“四集一转”、“三规合一”、“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14.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9.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8.3万人。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市“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