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投标、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活动;
(五)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监管、医药采购、教育招生、土地征收、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等活动;
(六)国家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和选拔任用;
(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和破产活动;
(八)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
(九)慈善捐赠款物和彩票资金以及其他公益性资金的管理使用;
(十)其他需要重点预防的活动。
第十四条 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的协调制约和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决策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四)健全人、财、物管理制度,加强对人事任免、公共采购、招标投标、资金使用等岗位和环节的监督制约;
(五)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六)运用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监督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五条 公安、检察、审判和刑罚执行机关,应当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公正执法;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公开职责范围、办案程序、投诉途径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决策、执行活动。
第十七条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政府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招投标活动,向检察机关申请查询行贿犯罪档案记录的,检察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教育培训内容。
第十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严格自律,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和监督。
第四章 监督和保障
第二十条 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