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内为5年累计数;
(2)GDP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他涉及价值计算同;
(3)煤炭消费总量不含“皖电东送”机组耗煤量:2010年1700万吨,2015年3000万吨。
四、“十二五”能源建设及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一)优化能源布局。
综合考虑全省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按照“加快皖北、加强皖中、优化皖南”的原则,合理规划全省能源建设布局、重点及发展规模。加大皖北能源开发强度,提高调出能力;加强开发皖中能源资源,增强保障能力;优化皖南能源结构,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形成皖北、皖中、皖南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能源供应格局。
1.加快皖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皖北地区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开发积极向亳州、阜阳等地区拓展,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皖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启动实施“皖电东送”二期工程,积极合理地就地新建燃煤电厂和大型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鼓励建设坑口电站,推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发展。利用皖北地区丰富的秸秆和农作物资源,加快建设生物质电厂,积极发展秸秆制燃料乙醇。加快蚌埠、淮南等市太阳能项目建设,推进光伏产业链条化、集群式发展。加快皖北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增强清洁能源供应。
2.加强皖中地区能源供给保障。适应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推进皖中地区能源多元化发展,增强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在中心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在合肥等地开展分布式能源建设试点。加快皖中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推进合淮同城化发展,增强淮南能源对皖中地区的保障作用。积极在粮棉油主产区和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建设生物质电厂,在江淮丘陵地区建设光伏电站。加快滁州风电基地和光伏产业基地、安庆风电项目建设。合理发展水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安庆高温气冷堆核电工程前期工作。
3.优化皖南地区能源发展。按照国家核电战略布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核电前期工作。科学合理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农林生物质电厂、城市垃圾发电厂。支持发展余热、余压、余气等发电。积极勘探开发页岩气。从严控制新增纯凝煤电装机建设。
4.积极拓宽我省能源发展空间。支持大型煤炭企业“走出去”,赴国外和西部省份开发煤炭资源,保障全省煤炭的长期稳定供应。加强铁路、电网、天然气管网、成品油管网等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增强我省能源输送能力。提升能源储备应急能力,加快沿江煤炭储配中心建设,规划建设成品油应急储备库、天然气储备站和燃气电站。
专栏3:“十二五”区域能源发展目标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到2015年,煤炭产能增加4000万吨/年;电力装机增加1355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装机128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0万千瓦、风电装机3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万千瓦、瓦斯发电装机6万千瓦。
皖中地区:包括合肥、滁州、六安、安庆4市。到2015年,电力装机增加715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装机590万千瓦、风电装机9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万千瓦。
皖南地区: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黄山6市。到2015年,电力装机增加770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596万千瓦、水电124万千瓦(含抽水蓄能116万千瓦)、风电3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5万千瓦、光伏发电5万千瓦。
|
(二)提高化石能源发展水平。
按照“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原则,稳步推进煤炭生产储备基地建设,提高石油、天然气保障能力。加快煤炭等化石能源洁净化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步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
1.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开发。
(1)稳步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稳步推进、可持续开发”的原则,继续建设两淮煤炭基地。“十二五”期间,煤矿建设规模5000万吨左右,其中,结转建设规模2340万吨,新建、改扩建规模2660万吨,形成新增产能4000万吨左右。到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18000万吨。稳步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强化资源配置整合,做强做大煤炭企业。加快煤矿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小煤矿,加强煤矿重大灾害和职业病防治,实施瓦斯治理、水害防治、应急避难救援等重大安全工程,着力提高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水平。“十二五”期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到0.3以下。
专栏4:“十二五”煤炭重点项目
地区
| 结转项目
| 备选项目
|
淮北
矿区
| 袁店一井、信湖
| 邹庄、赵集、花沟西、张楼、单集、蒙关店、任楼深部井、张大屯、朱楼、大段家、徐广楼等新建项目;祁南、临焕、孙疃等改扩建项目;五沟煤矿资源整合
|
淮南
矿区
| 板集、口孜东、
朱集东、朱集西、杨村
| 罗园、口孜西、连塘李、刘庄深部、潘一东等新建项目;顾桥、顾北、谢桥、张集等改扩建项目
|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矿区环境治理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防治。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开展煤矸石、煤矿瓦斯和矿井水等“三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继续建设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大力推进煤矿瓦斯发电、热电冷联供和民用等瓦斯利用工程建设,提高矿井水净化利用水平。着力做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大土地整治复垦和塌陷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
(3)完善煤炭运输储配体系。针对我省“北方富煤、南方缺煤”的资源格局,加大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发挥长江、淮河水上运输优势,完善煤炭运输储配体系。建设阜阳-六安-庐江-铜陵-宣城、许昌-亳州-宿州-淮安、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宿州-淮安-徐州等铁路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商丘-阜阳-淮南-合肥-芜湖、合肥-安庆等客运专线,大幅释放阜淮线、淮南线、皖赣线、宣杭线等“华东二通道”的煤炭运输能力,提升两淮基地煤炭外送能力。发挥两淮煤炭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来煤,保障沿江地区煤炭供应和应急储备,加快建设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在沿江适宜地点再开工建设1座煤炭储配中心,2015年沿江煤炭储配中心储备能力达500万吨,年吞吐煤炭5000万吨以上。
(4)强化煤炭清洁利用。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以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发电、现代煤化工为重点,减少煤炭运输和煤炭直接燃烧利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提高原煤入选量和分选效率,提高煤炭产品质量,为清洁发电、现代煤化工提供原料保障,适时推进煤制燃料示范工程。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以煤炭主业为基础,通过合资合作方式,推进煤电、煤化工等一体化、多元化发展。
2.电力结构优化升级。
(1)统筹优化火电发展。
根据环境容量、煤炭、土地、水资源状况、市场空间以及输电通道等多种因素和支撑能力,按照保供给、调结构、“三优先”(坑口电站优先、负荷中心项目优先、填平补齐项目优先)、煤电一体化发展和支持后发地区等原则,“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燃煤机组,除部分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的扩建项目外,新建电厂原则上为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