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能源市场环境有利。主要发达经济体对能源需求趋于稳定,世界能源市场供求相对宽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市场获取资源,增强我省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供应保障。
2.国家能源政策导向明确。国家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油气战略储备等。这些政策导向,与我省能源发展重点高度契合,有利于我省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3.全省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大力推进,我省经济将保持10%以上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
4.省内能源企业“走出去”空间广阔。国家能源规划提出了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蒙东、新疆等综合能源基地的战略布局,鼓励大型能源企业跨地域、跨行业兼并重组,有利于我省大型能源企业“走出去”,赴西部开发能源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强劲,为我省能源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国家明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为我省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将为我省能源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问题和挑战。
1.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增加。煤炭后备资源埋藏较深,保障煤炭长远发展的资源储备相对不足,随着开采向深部延伸,安全生产的条件日益复杂,塌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
2.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受资源、技术和政策制约,较长时期内难以成为主力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较大挑战。
3.能源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电力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进展较慢。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有待规范。行业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与能源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着力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着力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
2.主要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提高能源系统综合保障能力作为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关系,努力实现总量与结构、开发与环保、生产与供应、常态与应急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2)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把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作为能源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强化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快低碳清洁能源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化、清洁化、低碳化开发利用,扩大绿色能源投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能源发展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3)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把创新作为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抓住当前能源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培育以能源节约、低碳技术以及能源利用方式变革为代表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实现能源保障和产业升级的有机统一。
(4)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作为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大重要能源运输通道和基本能源保障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地区能源发展,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做强做大与人民群众用能条件改善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1.能源建设规模。
“十二五”期间,煤矿建设规模5000万吨左右,其中,结转建设规模2340万吨,新建、改扩建规模2660万吨。到2015年,全省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1.8亿吨,比2010年增长31.4%。
新增电力装机2860万千瓦左右,其中,燃煤火电装机2500万千瓦,水电装机124万千瓦(含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16万千瓦),风电装机1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7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5万千瓦。到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规模5800万千瓦左右。
新增天然气管道2200公里。到2015年,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
2.主要能源品种产量。
到2015年,煤炭年产量达到1.8亿吨,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8亿立方米,抽采瓦斯利用率达到40%。
全社会发电量288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5%,其中,燃煤火电发电量2750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45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30亿千瓦时,生物质能发电量60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量2亿千瓦时。
成品油产量600万吨,年均增长14.9%。
3.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2015年我省能源需求总量约为1.39亿吨标准煤。
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约1.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6%;石油消费1300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4%;天然气消费量约80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折标准煤约830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
全社会用电量207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
4.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17%。
5.民生改善。
人均用能和农村用能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人均生活用电445.9千瓦时,年均增长12%;全面消除农村地区无电人口,实现城乡各类用电价格同网同价。建成5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专栏2:“十二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增长
| 属性
|
主要
能源
品种
发展
目标
| 煤炭产量
| 亿吨
| 1.3
| 1.8
| 6.7%
| 导向性
|
全社会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463.2
| 2887
| 14.6%
| 导向性
|
其中:燃煤火电
| 亿千瓦时
| 1419.8
| 2750
| 14.1%
| 导向性
|
水电
| 亿千瓦时
| 37
| 45
| 4%
| 导向性
|
其他
| 亿千瓦时
| 6.4
| 92
| 70.4%
| 导向性
|
煤矿瓦斯抽采量
| 亿立方米
| 6.8
| 8
| 3.3%
| 导向性
|
成品油产量
| 万吨
| 300
| 600
| 14.9%
| 导向性
|
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
| 万平方米
| 700
| 1200
| 11.4%
| 导向性
|
地热能建筑利用面积
| 万平方米
| 800
| 2800
| 28.5%
| 导向性
|
能源
消费
总量
及
结构
| 能源消费总量
| 万吨标准煤
| 9706.6
| 13870
| 7.4%
| 导向性
|
煤炭消费量
| 万吨
| 11100
| 15000
| 6.2%
| 导向性
|
煤炭消费占比
| %
| 82.1
| 73.6
| [-8.5]
| 导向性
|
石油消费量
| 万吨
| 900
| 1300
| 7.6%
| 导向性
|
石油消费占比
| %
| 13.3
| 13.4
| [0.1]
| 导向性
|
天然气消费量
| 亿立方米
| 15
| 80
| 39.8%
| 导向性
|
天然气消费占比
| %
| 2.1
| 7
| [4.9]
| 导向性
|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 万吨标准煤
| 239
| 830
| 28.3%
| 导向性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 %
| 2.5
| 6
| [3.5]
| 约束性
|
全社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1077.9
| 2075
| 14%
| 预期性
|
成品油消费量
| 万吨
| 671.7
| 970
| 7.6%
| 预期性
|
节能
环保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968
| 0.813
| [-16%]
| 约束性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
|
| [-17%]
| 约束性
|
火电供电标准煤耗
| 克/千瓦时
| 323
| 310
| [-4%]
| 预期性
|
电网综合线损耗
| %
| 5.85
| 5.8
| [-0.05]
| 预期性
|
民生
改善
|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 千瓦时
| 294
| 566
| 14%
| 预期性
|
绿色能源示范县
| 个
| 5
| 10
| 14.9%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