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适应新形势下群众诉求多元化的特点和规律,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创新方式方法,拓宽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为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创造条件。
  一、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重要作用,拓宽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市(区、县)长信箱等诉求表达方式,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保障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完善联合接访机制,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发展网上信访,推进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答复。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网络建设,拓展建议征集内容和范围。健全网络连线、群众接待日、连民心恳谈室等工作渠道,为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见和建议提供方便条件。

专栏25 连民心恳谈室

在社区(村)设立连民心恳谈室,建立连民心恳谈制度,通过及时发现和解决居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和困难问题,架起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该工作模式2006年由门头沟区试点创建,目前已在全市推广。


  二、加强改进信访工作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全面推进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和包案督导,认真落实在岗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结案回访、联合会访要求,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信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和专项保障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基层信访工作机构和信访信息员队伍,配备社区信访工作者入户开展服务,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信访工作融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和各类群体,构建全覆盖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推广"信访代理制"、"一单式"工作法等经验,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群众诉求办理情况。

专栏26 信访代理制

  信访代理制,是基层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在群众信访问题上变"群众上访"为"代理员上访"的一种工作机制。它在降低信访成本、化解基层矛盾,解决群众不会访、无序访和走弯路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被称为"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新型信访方式。该制度先后在河北省唐山市、承德市和青海省西宁市成功试点后在全国推广。2009年,北京市原崇文区试行信访代理制并取得初步工作成效,目前已在全市推广。


  三、引导理性表达诉求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引导群众、疏导情绪、开展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方便快捷、规范有序的群众诉求处置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树立正确的诉求表达导向,依法处理破坏公共秩序、妨害执行公务等违法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十三章 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坚持工作联动、重心下移、源头防范,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注重依靠社会力量,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一、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
  坚持法定程序优先原则,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形成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各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健全覆盖全面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加强调解员和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行政调解工作领域,在纠纷较多的领域、部门建立行政调解机制。司法审判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依法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达成的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总结推广人民调解进派出所、人民调解进立案庭等经验做法,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二、强化源头治理社会矛盾纠纷
  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加强社会舆情汇集分析和矛盾纠纷预警。建立健全社区和商务楼宇矛盾调解委员会以及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作用,着力构建覆盖全面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把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坚持定期排查、不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逐级做好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苗头隐患,防范矛盾激化和纠纷扩大。
  三、依靠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健全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机制,有效调解、仲裁劳动争议纠纷,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引导人民团体、行业协会成立调解组织或咨询机构,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工青妇及残联等群众组织作用,维护员工、青少年、妇女儿童及残疾人合法权益。支持和引导律师等专业法律服务力量参与调解工作,邀请专家参与专业性纠纷调解和疑难复杂纠纷处理。

第二十四章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健全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变事后被动处置为事前主动防范,强化信息预警,搞好调查研究,完善风险评估,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一、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研
  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加强调查研究,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注重发挥舆情搜集研判对防范风险、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后、突发事件处置期间,及时跟踪调查社会舆情,系统研究信息动态变化,科学研判形势,积极有效应对,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事项,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企事业改革改制、公共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涉农等领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按照属地管理、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在重大事项及相关政策出台前,从合法性、合理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化解和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因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以及风险预防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三、实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实施后评价等制度,健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协调,扩大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组织专家论证、专业咨询和决策评估,确保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程序透明,符合群众切身利益。

第二十五章 健全社会和谐创建机制


  坚持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基层和谐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让和谐理念融入市民的工作生活,成为全民自觉践行的社会风尚。
  一、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围绕"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的主题,以创建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等为载体,组织实施"和谐家庭行动计划"。研究制订和谐家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城乡家庭弘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美德,培育家庭成员明礼诚信、高尚文明、积极上进等品格,动员城乡家庭广泛参与和谐家庭创建行动,树立和表彰万户和谐示范家庭,以家庭和谐推动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专栏27 和谐家庭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

  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推进三个"百、千、万、百万"工程。
  主要   低碳生活  绿色家庭创建行动,树立万户绿色家庭。
  家有书香  学习型家庭创建行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维权服务  平安家庭创建行动,每年评选百户首都平安示范家庭。
  内容   以文化人  家庭文化倡扬行动,身心更加健康、邻里更加和睦、社区更加文明。
  心手相牵  家庭互助帮扶行动,推进扶贫济困活动机制化、长效化和规范化。
     立足社区  家庭服务推动行动,促进家庭服务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

  二、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村镇)创建活动
  加快推进和谐社区(村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以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主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营造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村镇)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特色社区(村镇)及其精品服务品牌,实现和谐社区(村镇)创建活动全面覆盖。支持驻区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推进共建共享。

专栏28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目标

标准

文明祥和

  1.社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2.家庭成员和睦相处;3.邻里之间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4.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5.社区教育普及深入,学习型社区建设初见成效;6.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健康;7.居民法律意识较高。

安全稳定

  8.社区公共安全制度健全;9.社区治安防控措施有效;10.社区综合治理措施落实;11.矛盾纠纷调处及时有效;12.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强。

服务完善

  13.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齐全;14.便民利民服务形式多样;15.便民利民服务队伍健全;16.社区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到位;17.社区居民个性化服务有效开展。

环境整洁

  18.市容环境整洁;19.环境治理有效;20.绿化美化程度高;21.居民环保意识强。

管理规范

  22.社区发展目标任务明确;23.社区居委会运行规范;24.群众性组织健康发展;25.居民自治制度完善;26.各项工作制度健全;27.民主选举依法规范;28.民主决策公开透明;29.民主管理科学有序;30.民主监督渠道畅通;31.民意收集表达机制制度化;32.社区共建共享;33.物业管理健康发展;34.流动人员管理规范。

健康幸福

  35.居民在社区身体健康需求得到基本满足;36.居民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

保障机制

  37.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38.政府职责;39.公共服务体系;40.资金保障;41.社区工作队伍建设;4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43.社区居委会职责;44.驻区单位职责;45.社区社会组织职责;46.居民群众主体作用。

  三、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用工、规范管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作用,督促用工单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尊重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监督管理,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倡导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内部关系,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创建活动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清真食品企业等发展,完善和推广牛街民族特色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活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提高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第七篇 完善措施 实现奋斗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