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章 今后五年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紧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今后五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制订和实施全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为全市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强大动力。近年来全市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为今后五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创造了有利契机。"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首都社会建设机遇难得、大有可为。
  二、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凸显,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多发,流动人口、各类人群和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艰巨复杂,信息网络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迫切、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今后五年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形势、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行动。科学谋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是 "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而紧迫任务。

第三章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科学体系,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首都人口结构新变化、群众需求多样化实际,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完善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普惠公平,让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把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把体制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积极适应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创新理念、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推动社会建设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工作原则。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体制,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居全国前列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100万套政策性保障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使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注重管理项目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积极推动社会协同,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专栏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属性

社会服务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预期性

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

预期性

3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预期性

4

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

98

约束性

5

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6

提供各类政策性保障住房(万套)

100

约束性

7

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预期性

8

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岁)

1

预期性

9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万张)

12

预期性

10

每千名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4

预期性

1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1

预期性

1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率(%)

≥97

预期性

社会管理

13

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达标率(%)

100

约束性

14

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覆盖率(%)

>90

约束性

15

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覆盖率(%)

>90

约束性

社会参与

16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个)

20

预期性

17

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人才(万人)

36/2

预期性

18

注册志愿者(万人)

200

预期性

19

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居(村)民参与率(%)

90

预期性

社会环境

20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83

预期性

21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

>38

约束性

22

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查合格率(%)

>98

约束性

23

药品抽验合格率(%)

≥98

约束性

24

群众安全感指数(%)

≥90

预期性

社会关系

25

和谐社区(村镇)创建率(%)

90

预期性

26

和谐企业创建率(%)

>80

预期性

27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率(%)

≥95

预期性

28

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

≥95

预期性

备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

第二篇 关注民生 完善社会服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