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京政发[2011]6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目录

  序 言
  第一篇 抓住机遇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第一章 过去五年建设成就
  一、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四、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
  五、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章 今后五年发展环境
  一、今后五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二、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
  三、今后五年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第三章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
  三、发展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第二篇 关注民生 完善社会服务
  第四章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各类人群
  二、让居民生活更便利
  三、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四、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第五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二、让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三、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第六章 发展社会事业
  一、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二、让文化发展更好服务群众
  三、努力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
  四、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第七章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一、让社会福利适度普惠
  二、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三、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四、让每个特困家庭和人员都能得到救助
  五、让慈善成为社会风尚
  第三篇 以人为本 创新社会管理
  第八章 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一、科学合理调控人口规模
  二、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
  三、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四、完善特定人群管理和服务
  第九章 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二、搭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三、全面实现城市社区建设规范化
  四、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
  第十章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
  一、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
  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
  第十一章 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
  一、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
  二、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工作
  四、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
  第十二章 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综合试点工作
  二、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三、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四篇 激发活力 动员社会参与
  第十三章 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一、全面推进居民自治
  二、不断推进村民自治
  三、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四、切实加强社会监督
  第十四章 激发社会组织创造活力
  一、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二、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
  三、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第十五章 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一、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二、营造企业发展社会环境
  三、实现商务楼宇服务管理全覆盖
  第十六章 推进社会积极协同
  一、基本实现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二、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三、完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第五篇 优化环境 创建社会文明
  第十七章 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二、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三、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十八章 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第十九章 倡导科学的方式方法
  一、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持续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三、坚持反对迷信和邪教
  第二十章 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一、注重社会舆论引导
  二、加强社会心理关怀
  三、完善心理援助服务
  第六篇 共建共享 构建社会和谐
  第二十一章 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
  一、注重倾听群众呼声
  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
  三、切实保障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章 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一、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二、加强改进信访工作
  三、引导理性表达诉求
  第二十三章 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一、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
  二、强化源头治理社会矛盾纠纷
  三、依靠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第二十四章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一、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研
  二、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实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十五章 健全社会和谐创建机制
  一、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二、深入开展和谐社区(村镇)创建活动
  三、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创建活动
  第七篇 完善措施 实现奋斗目标
  第二十六章 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一、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体制建设
  二、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
  三、不断加强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
  第二十七章 健全工作保障制度
  一、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二、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三、优化资金管理使用
  第二十八章 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一、完善重点项目支撑体系
  二、建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
  三、健全督促检查评估制度

序言



  "十一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北京社会建设既面临许多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结合首都工作实际,系统设计、科学规划,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北京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制订,主要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 抓住机遇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今后五年首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发展已有工作成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第一章 过去五年建设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使北京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民生得到切实保障。率先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老一小"大病统筹等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43%和1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实施社保卡制度,累计发放社保卡825万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持卡实时结算。实施"大民政"工作思路,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应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新型养老助残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全市完成4万多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基本实现残疾人在家无障碍。城乡老人同等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居家养老(助残)券、老年医疗补助、无保障老年居民福利养老金等待遇,养老床位由"十五"期末的3万张增加到7万张。 SOS儿童村建成使用,儿童福利床位由757张增加到1715张。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义务兵优待金实现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4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资源人均拥有量和保障水平全国领先,有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基础教育入学率保持较高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5%,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得到切实保障,教育普及程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广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81岁。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救治和大型活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医疗机构实有床位92871张,较2005年增长了17.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高,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9.1%,达到国际化城市水平。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70%以上的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96156社区服务热线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完成336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配置,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市社区(村)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市、区(县)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社会建设工作机构,141个街道、120个乡镇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70%的城市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初步形成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 "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先后认定两批共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开展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全部建立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等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各类人群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等20多项惠民政策,建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初步形成社会建设政策体系框架。
  四、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
  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世人称赞,群防群治成果显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及时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重大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科学化,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
  五、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建设成效明显。不断扩大各类人群服务管理覆盖面,着力加强流动人口和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快推进"温馨家园"、"新居民互助服务站"、"阳光中途之家"建设步伐,完善和推广劳动纠纷调解"六方联动"机制、"人民调解进派出所"、"信访代理制"等,不断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首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