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安排,既要坚持扶大扶优,又要重视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扶持,重点扶持有创新能力、有科技含量、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培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我市创业。发挥高新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的人才聚集作用,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授课讲学等多种形式来我市工作或提供服务。重点扶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海口市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的科技项目。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分配杠杆、技术入股和人才评价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通过合约享有专利发明权益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建立以业绩、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开展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载体,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服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在科研的质量、科技创新的实效和服务的实绩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方面对科研机构进行综合评价,促进科技机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
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兄弟城市的科技合作。办好各种形式的科技展会、学术会议,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科技兴贸等活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及欧美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鼓励跨国公司在海口市设立研发机构。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科技竞争力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鼓励企业围绕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争取获得一批具有海口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生物与新医药制备、应用软件及网络、旅游产品与旅游装备开发、现代服务业平台与系统、环境保护与监测、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作为单位和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标准之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社会公众的创新、创业热情。加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力度,培育若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进一步强化相关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导向,对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推进专利实施力度,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发明人创业的专利实施,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快各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知识产权创业园和产业化基地,吸引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转移情况纳入科研绩效评价、考核内容,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全省、市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协调机制,全面履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职能。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发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简便、快捷的特点,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推动完善政策和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完善司法保护体制机制,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水平和执行能力。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建设,实行举报奖励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