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新型企业发展工程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发展工程。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5家,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达到45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5家,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汽车、机电制造、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海口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2015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中80%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平台建设,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名牌培育力度,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名牌产品群。同时,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保护力度。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专利应用量年均增长1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10件,专利授权数达到16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650件。
3、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为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科技问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1)热带现代农业
培育和改良热带特色农业新品种,重点开发新型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研究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技术,加强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和贮运技术的研究。开发生物农药制剂。强化绿色农产品安全管理,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2)节能环保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强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海南热带海岛特点,加大力度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和绿色生态建材。
(3)新能源
发展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硅基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光催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等应用技术研究。开展非粮能源植物新品种选育、改良及乙醇转化技术研究;开展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推进风电及海上风电应用技术研究。
(4)新材料
开展非织造材料、包装薄膜、超滤膜、生物纤维膜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天然橡胶深加工、锆钛钼有色金属等高附加值加工。利用火山岩、石英砂等海南优势资源,开展特种玻璃、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及高性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开发抗盐雾腐蚀材料及技术。
(5)生物与新医药
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南药、黎族等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大力度提高具有海南优势资源的中药产业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型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氨基酸合成药及海洋药用生物新制剂。
(6)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
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发新型传感器。重点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共性支撑技术与系统。积极开展文化创意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海南创意产业的公共知识服务平台。
(7)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加工
支持游艇、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展海洋旅游装备防腐技术研究,开展游艇修造、清洁技术研究。加强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的设计和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特色工艺品、潜水、垂钓、海底观光、休闲运动等旅游产品。
4、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为提升海口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充分借助海南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海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高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入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创造自主创新环境。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积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培育建设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5家以上;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以项目、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及民间人士创办科技类非企业研发机构。
|